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REDUNDANCY,有人译为“羡馀性”,有人译为“剩馀信息、多馀信息”,有人译为“羡馀现象”。本文取“羡馀现象”这一译名,但并不否认其馀译名的合理性。“羡”就是“馀”,“羡馀”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词语,把它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却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馀现象,羡馀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 REDUNDANCY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2.
朱庆馀,中唐时越州(今浙江绍兴)诗人。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多以五律、七绝表现日常生活题材,擅长传统的比兴手法,辞意清新、韵味绵长。《闺意献张水部》就是朱庆馀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3.
闺意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从诗面来看,《闺意》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作品:喜庆的新婚之夜,洞房红烛高照。新娘起早精心妆扮,欲到堂上拜见公婆。梳妆完毕,她羞答答地低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可是现在的流行式样?”只二十八字,就细腻生动地活画出新嫁娘羞涩忸怩、谨小慎微、自矜妩媚的神态,足称佳制。如果抛开现实,张籍的《酬朱庆馀》也只是成功刻画了一位才艺超群而又不十分自信的采菱姑娘的美好形象:她…  相似文献   

4.
词非诗余辨     
词非诗馀。词不应当称为诗馀。词称为诗馀包含着对词这种诗歌体裁的轻视,尤其是包含着词的产生所受外来影响的否定,给词的创作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可不辨。 词在南宋前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称诗馀,大约始于南宋,南宋初,林淳的词集已定名为《定斋诗馀》。词称为诗馀,有三种解释:一认为词是诗文的馀事。罗泌跋欧阳修《近体乐府》说:“公吟咏之馀,溢为歌词,有《平山集》盛传于世。”吴注题  相似文献   

5.
李白家族“隋末多难”:满门抄斩32人,“余无少长,皆徙边檄(西域)”。那么李白“一房被窜于”哪里?我一直认为“被窜于”今新疆哈密碎叶。一论再论,意尤未尽,又挤出两点“馀论”如下:一、不光有个中亚碎叶碎叶、素叶、岁叶、细叶都是突厥语“水”〈Su〉的汉字...  相似文献   

6.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90-510年左右,是吴文化开始形成时最早的名人,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从仅存的史料来看,季札是一个博学多才、开明通达而又交游甚广的人,它的言论和事迹,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主要有: 一、多次辞让王位。 公元前585年(吴寿梦元年),笑开始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辞让不受。于是寿梦只好传位于长子诸樊,约定兄终弟及,最后传及季札。 公元前561年,寿梦死,诸樊立,诸樊愿立季札,季札辞,弃其室而耕。前548年,诸樊在攻楚中中箭,将死,又言于弟馀茶曰“必以国及札。”馀祭立,封季札于延陵,号回延陵季子。  相似文献   

7.
赵翼生平最出色的两部史学著作无疑应推《廿二史札记》和《陔馀丛考》,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前者而轻于后者。结合顾炎武《日知录》与《丛考》题目相同的条目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陔馀丛考》存在模仿和抄袭《日知录》的痕迹;而有意模仿是《陔馀丛考》继承《日知录》撰述方法的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在很多问题的探讨上,赵翼也表现出了独到的史学眼光,并非单纯的模仿;抄袭只是个别现象,并非赵翼有意据顾说为己有。总的来说,《陔馀丛考》对《日知录》有继承也有发展,因此不能对其成绩全盘否定,应该通过继续研究探讨,全面评价《陔馀丛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多意性是唐代诗歌比较突出的特点,一般指宣示意和启示意两种情况。“宣示意”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这种意义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丝毫歧义。“启示意”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宣示给读者的意义。一首古典诗歌艺术的高下往往取决于宣示意,它包括①双关意,②情韵意,③象征意,④深层意,⑤言外意等五点。  相似文献   

9.
羡馀现象,是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家关于人类自然语言本质特征的三大发现之一。然而,至今,这种关于自然语言的羡馀现象的理论,尚未受到应有的注意。在观察语言的历时变化时,如果有目的地贯彻这种羡馀理论,则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发现可推知的语言形式,反之,则可能始终处在永远的“摸象”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0.
"胥馀"又记作"胥余",在历史典籍中常以植物名与人名出现。对于胥馀其人的讨论集中在《庄子》及各家《庄子注》。从各家《庄子》注疏中可以发现,胥馀被认为是箕子、比干或者伍子胥三者之一。但对于胥馀的身份,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本文以《庄子·大宗师》及其注疏中对"胥馀"的记载为中心,结合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从生平、姓名、官职及死因四方面进行考证,由此证明胥馀是箕子而非比干、伍子胥。  相似文献   

11.
<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称《茅屋》)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被编选在统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历代方家对此诗多有评点,有赞其布局之妙者:"‘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王嗣奭《杜臆》)"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浦起龙《读杜心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杨伦《杜诗镜铨》);有赞其胸襟广博者:"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何焯《义门读书记》)"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宋宗元《网师园唐  相似文献   

12.
《娇红记》是一篇长达一万七八千字的传奇小说,在文言小说中是空前的巨制。它不仅篇幅之长是创纪录的,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有新的突破。只是以往的小说史论著很少讲到宋元以后的文言小说,象《娇红记》这样比较浅俗的作品当然更是不屑一顾了。《娇红记》产生于元代,明人书目都题为“虞伯生编辑”。托名于有名的文人学士虞集。近人根据丘汝乘的《娇红记杂剧序》,才知道是清江宋梅洞所作。宋梅洞名远,他的生平不大可考,只在《元草堂诗馀》里收了他的一首《意难忘》词,据此了解到他在元初与滕  相似文献   

13.
章国华 《中国教师》2006,(10):39-40
有位并不太出名的唐朝诗人朱庆馀,写过一首非常出名的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稍稍了解一点背景的人都知道,这首诗的真正用意并非在于描写洞房花烛,而是进考人朱庆馀在临考之前呈给张水部的一封试探信。张水部是谁?乃当时诗坛上大名鼎鼎的张籍是也。张籍诗写得好,又担任着主考官。后来,他写下一首七绝《酬朱庆馀》作为回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故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我们暂且不谈《酬朱庆馀》的巧妙与出色,而是以角色替换法猜想朱庆馀吟诵答诗时会产生的反应: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14.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种文学现象,明明是男性作者,却自喻为女子,这种性别的错位,常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例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水部,以公婆比主考官,来征求张籍的意见。此诗的另一个标题《近试上张水部》也可充分说明本诗的作意。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陶渊明)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方,罕见有注。林庚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方,傍”。此视“傍”为本字(古音方傍同属阳部),则“方宅”指“傍着宅屋的田地”,虽可通而殊为曲。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方,四周”,勉强为之求通,则“方宅”指的“屋宅四周的田地”。窃谓“方宅”田宅也,较为便捷。《淮南子·本训》“戴圆履方”,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天在上,故言戴;地在下,故言履。则句意:自足拥有田宅十馀田,其中草屋八九间。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山东大学杜兄泽逊来宁.在寒舍畅谈中,杜兄言及弟子焦桂美,历时数载,撰成<南北朝经学史>(下简称"焦书"),欲请审读.11月底,收到焦书,洋洋四十馀万言.遂历时十馀日,阅读一过.钦佩之馀,感慨良多.概言之,焦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心学的逻辑架构,是由本体与工夫两个词语来统摄的,其内容围绕着心、意、物的关系而展开,其中意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本体的发动,也是工夫的实行过程。心、意、物三者的性质规定着工夫的着重之处。心、知、良知是本体的存在状态,是至善的,心、知、良知一旦发动,便是意,意又必着于物,意是有善有恶的,意的善恶维度决定着行的善恶维度,行须合乎意的善性才算符合了道德要求,因此,意上好善恶恶的工夫至关重要,实现意上好善恶恶的工夫需采用静坐和事上磨炼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朱庆馀,中唐时越州(今浙江绍兴)诗人。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多以五律、七绝表现日常生活题材,擅长传统的比兴手法,辞意清新、韵味绵长。《闺意献张水部》就是朱庆馀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全诗如下: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歌描写的是一位新嫁娘。前两句叙事,点明特定场景和主人公身份。“洞房”,指幽深静谧之处,即新房;停,放置也,停红烛,即点着红烛。昨夜婚礼上的红烛依旧在新房点燃,由此可知主人公新嫁娘的身份。这里既渲染出新婚浓烈的喜庆气氛,同时又暗示了主人公之早起。那么新嫁娘为什么要早…  相似文献   

20.
“意”即作品的主题思想,它在作品中居统帅地位,而“词采”、“题材”等都是“意”的麾下的兵卒。千古文章,以意为先。有了“意”,才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才能选择和剪裁文章的题材。“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一旦有了“寓意”,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的文章,才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醒人警世的社会效应。可见,“意”的有无与高下,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那么,如何提炼和强化文章的“意”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炼意方法。一、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就是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断或通过凡人小事的“窗口”来表现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