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太极”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差异,前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阐述宇宙的本源与存在样式,后以有无为基本范畴说明宇宙的生成与规律。易道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易道的“时中”与《老子》的“反道之动”,在方法论上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他们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对史诗《梅葛》的神话原型进行分析。史诗中的格兹天神与许多神话中的创世神一样, 是宇宙之父原型, 也就是一个男性的创世英雄原型。它对应于父权社会, 并得到父权社会的支持。史诗中的葫芦是一种容器, 它包孕了人类, 是母体崇拜原型的体现, 也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母体经验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 它对应于母权的社会意识。史诗中洪水神话的洪水考验 (或是灾难考验) 是通过原型, 它对应于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的成年通过仪礼。史诗《梅葛》中的神话原型正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直接经验沉淀凝固而成的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的梦。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对《老子》“道生万物”模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道”的过程,使模式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一”改造为“道始于一”,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老子>书中,道是宇宙的根源,道通过其转化流行生成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当时宇宙问题的最完善的论述.而这一宇宙论思想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贾耿 《文教资料》2021,(2):69-79
“无极生太极”与“无中生有”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太极是“有生于无”的有形者。无极是暗物质(无),为宇宙的本原,太极是明物质(有),为天地的本原。“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虚是“无极生太极”的时空场所,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太阳,太阳是四太创世的果实,《说文》的“太阳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天地之专精”,谓之“天精”。精是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太阳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心以天精为体,以谷神为用,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心为“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之根源。  相似文献   

7.
将以伏羲、女娲为核心的中国洪水神话和希伯来洪水神话(《旧约·创世记》洪水神话)进行了比较、互释,认为这两个神话的初次创世产生于原始母系社会,再次创世产生于父权社会,洪水是两次创世的分水岭,其功能在摧毁母系社会、开启父权社会。神话中的洪水可分自然洪水和文化洪水,中国的洪水后兄妹婚神话和《旧约·创世记》洪水神话不反映洪水自然现象本身,属文化洪水,与所谓的历史上爆发过的一次淹没全世界的大洪水无关,想从中挖掘历史真相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达了不同文化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淮南子》的创世论是以阴阳为基础的感应生成思想,从宇宙天地生成到人与万物的生长,从安身立命之道到仁义礼乐之举,都不能脱离阴阳感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吕氏春秋》与《易传》的比较研究 ,从宇宙生成论、宇宙变化论、宇宙一体论等方面分析《吕氏春秋》的易学思想 ,就会肯定《吕氏春秋》在中国易学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彝族史诗《梅葛》、《查姆》是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州彝族中的两部重要的史诗,本文以文本内容为依据,对《梅葛》、《查姆》创世神话的神灵系统、创世神话的文化符号体系、创世神话的历史文化意蕴、创世神话的展演语境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这些神话要素的分析比较来探寻两部史诗创世神话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诗歌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不但从神话学角度记载了诗歌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时也在寥寥数字中留下汉语诗歌不同发生状态的若干信息。前者在两两句读组合中有一叠词,使得语音体现出明显的节奏;后者四字之内有两个语气助词,从而初步形成语音曲线,是为旋律的萌芽。节奏更具有公众性而旋律则来自于个体时间体验,《候人歌》具有相对明确的作者,是创作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于生命之体验和呈现,此为“止于心上”,《燕燕歌》是对于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记载,实现了“诗言志”的记忆功能。这些音乐信息同样反映在《诗经》和《楚辞》之中,《诗经》多为民歌且节奏明显,《楚辞》则为文人作品,其整体语音过程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而旋律的内在实质则是对于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直观呈现。汉语诗歌在作者、节奏模式、诗歌主要表述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在汉语诗歌发生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特定音乐信息昭示出歌唱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流逝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天宫大战》代表满族萨满创世神话的辉煌成就。在宇宙生命被创生的过程中,将创世女神的行为模式以富于哲理的方式解释宇宙创生、万物来源和满族萨满神话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陈文苑 《文教资料》2007,(11):95-97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核心观念——“性”。“性”的提出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道”,让其更为清晰地被世人所理解。它是苏辙针对“道”举出的等量概念,具备了“道”的特征,但又超出了老子哲学范畴,把儒佛思想引入了其中。  相似文献   

14.
《易传》的生生精神、变通理念、尚中意识 ,反映出《易传》以“易”为宇宙自然的生命本源 ,以“变”为宇宙自然的根本属性 ,以“中”为宇宙自然的最高品德 ,映射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河图”不是“龙马负图”天赐的神秘之物,而是多代羲皇师法天地自然相继感悟的一种载体文化。人类还处在捕鱼猎狩时代,伏羲氏在洛阳地段的黄河中发现了太极石和太阳石,受其启发而发明了河图、太极图,进而远取近取,效法天地自然,从而发明了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八卦图。这些都被后世圣人,如黄帝、尧、舜等再获“河图”奇石复证,使其日臻完善,到了文王、周公时期才进一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文字。元人王申子《大易缉说》所述“伏羲之易本于河图,河图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说明太极图与河图是同时代问世的。《易》的思想,对老子《道德经》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些又都成了孔子作《易传》的基础。由于产生了对《易》的文字说明,“易图”的传承被忽略,加之图的文化传承屡遭厄运,易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频遭改造。有宋一代,由陈抟发其端,邵雍集大成,又恢复了河图洛书及太极八卦图的本来面貌。相关史料证明,张行成的学术传承出于邵雍,朱长文的易学思想也受到邵雍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圣经·创世记》属于神话的范畴,但是在神话的“虚构”当中又能感受到很多真实,这体现在创世神话中人格的逐渐塑造以及与现实法则的吻合,通过探究这些真实性符合现实的因素,能感受到圣经创世神话当中超越时代界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言语形上学和政治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出发点的话,道德形上学则是其归宿,并作为其政治形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创世神话是解释宇宙万物及人的起源的神话。通过对日本创世神话的解读,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原始文化观念。例如哲学、宗教、民俗等。从中也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踪迹。  相似文献   

20.
《圣经》开篇是上帝创世的记载,但前后是两次风格迥异的创世神话,分别简称为“创世神话”和“伊甸园神话”,二者记述了不同的创世过程。按照传统的JEDP底本系统分析,两次创世源于不同的底本记述有异。笔者在传统四底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及以色列周边地区宗教神系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二次创世也与古希伯来民族的多神崇拜传统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