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其体育发展过程也是一段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史学的研究方式,来转换角度,拓宽视野,实现对我国体育史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郭成禹 《今传媒》2023,(2):90-92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作者性风格与充满哲理的美学风格,为观众展示了脱离胶片时代的电影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的风格转向与叙事创新。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影片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暗含的政治隐喻,以及对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历史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孔怡 《新闻窗》2014,(1):62-62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电子媒体,尤其是个人化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实践步伐。西方学者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书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六个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本文谨就这六个特征,结合传播实例,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新型大众传媒图景。  相似文献   

4.
冷凇 《声屏世界》2012,(3):17-19
面对人口十几亿、电视台千余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泱泱电视大国,梳理中国电视文化时便不能不顾及新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自圆自说,要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视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无论在电视还是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具  相似文献   

5.
陶静 《今传媒》2011,(11):72-73
军事影片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载体,承担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本国文化、塑造本国形象的历史重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战略发展,因此比较分析研究两国军事影片,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真正在世界上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夺取"话语权"已变得格外紧迫且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中美两部军事影片《惊天动地》与《洛杉矶之战》的比较研究希冀探索出加快中国军事影片"走出去"的战略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顺民 《今传媒》2011,(12):57-58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这类主旋律影片是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次碰撞,或者说是政治与商业的联姻,在现阶段开创了一条主流影片的市场化之路——全明星+史诗巨片。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求红色历史镜像的文化意涵及电影媒介表现红色历史的优势和局限;产业化运作下传播模式的变迁;主旋律影片生产的天然优势和困境;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不应只关注票房,更应注重影片开拓的思考空间而激起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动画电影起步较晚,其影片中的反派角色形象经历了早期的趣味性尝试影片、建国后的教化性影片与商业化背景下的娱乐性影片三大阶段,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无绝对反派的新式剧作模式。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纵向比较了中国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形象的历史变迁,横向比较了中美、中日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形象的差异,结合反派形象所蕴含的伦理色彩进一步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观念,综述了中国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形象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华颖臻  刘宗元 《今传媒》2013,(11):95-96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必须要遵循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则。可是在我国现今的电影产业里,电影的文化消费却不尽如人意,在电影上映的流程单中偶尔才会出现一两部轰动一时的“节日式”影片,这种现象不禁引起我们的注意,到底在整个电影文化产业中我们的影片与消费者的文化交流环节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观影渠道的不畅通,欧美影片与国产影片的不均衡都是我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即从影片的新颖度、消费者的类型化、影片的文化关怀出发,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使我们的国产电影找到自己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照相影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人类文化进程的生动记录和有力见证。我国的电影事业始于二十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一批代表不同思想意识、不同文化底蕴、不同风格特点的电影艺术家。他们拍摄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其中不少反映的是中国的真实历史。这些影片是真实的历史凭据,也是信息资源的“宝库”,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它能以独特的方式去教育,警示世人及其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历史。  相似文献   

10.
社区博物馆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或发展于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20世纪6、70年代,社区博物馆的不少特征或多或少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社区博物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部落博物馆等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被视为社区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区博物馆,西方的社区博物馆将视野投向了历史文化与空间合二为一的社会体文化和亚文化。中国具有发展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土壤,整合古代会馆和宗族祠堂文化,以全新的社区博物馆理念,在具有较高文化自觉度、文化较为丰厚、文化空间纵深足以支持其化解各种外来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博物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翟婧倩 《视听》2016,(6):72-73
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传统电影的中心主题被逐渐消解,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也更加多样化。影片《大象》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极具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创作方法,客观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谢璐 《新闻世界》2013,(4):278-279
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的传媒文化理论,分析探讨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蒙族题材电影,不难看出由意识形态主导的红色银幕表达逐渐演变为了多元化的关于自然、历史和性别的民族话语。这种变化将蒙族的历史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蒙族独特文化表达成为了华语电影文化身份表达的一部分,蒙族的历史成就映射了当下的中国梦。新世纪以后,蒙族题材影片朝着全球化、类型化方面发展,文化身份表达的方式和题材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在电影美术中,艺术品道具的创作背景、作品寓意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有重要意义,在影片情节推动以及主题传达上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艺术品本身作为意义传达的符号,能指和所指不再是统一的概念,而是被割裂,那么,它就会影响受众对影片以及艺术品的理解.文章利用符号学及其相关理论,对电影中艺术品的复制或者模仿再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阐释掌握艺术品历史和文化意义对电影叙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且迅速扩张到各个领域。随后,赛博空间的出现,同样使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分析赛博空间的特征,进而得出其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张诚平 《视听》2016,(6):74-75
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是1998年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剧情片,影片包含了爱情、喜剧、历史等多种元素,对当时的俄罗斯影坛甚至是西方电影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影片的多元素构成、情感线索以及文化碰撞三个方面分析《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特色所在,并阐释该片对俄罗斯电影对外传播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芸 《今传媒》2010,18(9):70-72
文化的新意和活力在于它在后人的接受中不断被转换,这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古诗《木兰诗》塑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男性文化体系下的孝顺女子。1998年迪斯尼动画片《木兰Ⅰ》和2009年中国电影《花木兰》以不同的文化语境重新理解母本,三个木兰形象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而皆不相同。本文以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借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两部影片如何成功地实现了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互动,梳理并探究这种文化转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熊丽 《新闻世界》2010,(9):184-18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深受其影响。我国2010年3月18日上映的《越光宝盒》熟练运用拼贴和戏仿的手法尽显后现代主义风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越光宝盒》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对以《越光宝盒》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表现出的形式主义符号多于深刻内涵的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