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赛 《新闻世界》2013,(11):98-99
本文立足于当下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结合web3.0时代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特征以及当下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学习行为的变化进行探究,并对当代电子媒介下青少年人格迷失和文化冲突进行省思。  相似文献   

2.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3.
沈静  张惠瑀 《青年记者》2017,(12):102-103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媒介繁荣发展期,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媒介使用者,其中包括身心正在快速成长却又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群体.而广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情况不容乐观,亟待我们进行分析和解决. 基本概念的认知与界定 我们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界定与理解,首先建立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和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基础上,这样才能形成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阅读以其融社交功能于阅读的特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有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社会化阅读的载体——移动终端在青少年人群中应用广泛,且青少年更易受新媒体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18名上海地区青少年的先导访谈,探究青少年群体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采纳动机及该行为对这一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阅读动机为兴趣爱好、人际交往、信息获取、情感抒发和权威性;分享动机为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对阅读习惯的影响体现在媒介、场所和阅读内容上;对社交习惯的影响体现在社交活跃度、沟通便捷度和社交网络拓展上。  相似文献   

5.
江凌  陈丹凤  薛慧君 《今传媒》2021,29(4):148-150
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青少年群体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实证考察对象,分析了智能手机使用对彝族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智能手机在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个维度都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影响:改变了该群体的消费、社交、文化及政治生活方式。针对智能手机使用对彝族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政府、媒介、受众三个层面给出了对策建议:政府要扮演好宏观"把关人"的角色;媒介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彝族青少年群体应积极提高媒介素养,勇于承担文化传承重任。  相似文献   

6.
闫翠萍 《今传媒》2013,(5):134-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形态多种多样,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当前,媒介素养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媒体的更新速度,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与生活。这需要民族地区青少年本身与学校及相关机构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及时做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媒介收集信息,也需要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加以辨别,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来处理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青少年群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面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的网络媒介技术能够比较轻松使用,但是青少年群体因为其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家庭中缺乏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不够全面,主流媒体监管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弱等问题,使得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分辨,容易做出不理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社会工作者采用“赋权理论”与“赋能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协同网络平台、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等多元主体联合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双红 《东南传播》2010,(10):40-41
新时期的城市不再是政治和工业组成的钢铁森林,而是生产符号、传媒和代码的场所。麦克卢汉把媒介的发展过程分为三次逆转:拼音文字是口语向西方文化的逆转;机器印刷是拼音文化向近代机械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逆转;电子媒介是机械文明向电子文明的逆转。每一次的逆转对社会各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在传统纸质媒介传播逆转为电子媒介传播这一过程中,电子媒介的蔓延对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价值评价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体与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日益趋强,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特点入手,探讨作为大众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体,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移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基于信息传播的移动性,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融合性等特点。较之传统媒体与固定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其将是与人类对信息的心理需求直接产生应对的媒体形态。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将不仅是外显的媒介接触方式、使用行为上的新变化,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媒介接触方式的变化造成的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科技进步使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场所变动导致亲子相处时间缩短,关系疏离,电子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产生归功于印刷媒介的出现,而"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以卫星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正对儿童社会化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从分析印刷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电子和网络媒介对儿童世界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讨论家庭、学校和媒介工作者应该如何为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畲族群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媒介已经对畲族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媒介还触动了消费文化在畲族地区的萌生。而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则可能使媒介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霁 《今传媒》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霁 《报刊之友》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何可欣 《东南传播》2021,(10):127-130
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由于个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媒介接触经验等,成为数字反哺的主要对象.而银发群体自身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生理条件具有特殊性,给数字反哺加大难度.研究数字反哺现象可以借鉴社会学习理论,从自我效应、交互决定理论和观察学习三方面分析银发群体在使用智能技术时的不同困境:自我认知上出现无力和恐惧感、环境感知上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这些认知和感知共同影响着银发群体的学习行为.此外,学习行为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子辈的媒介素养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反哺效果.  相似文献   

18.
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9.
刘继辉 《记者摇篮》2012,(10):34-35
当下,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信息社会的到来,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进程。因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一群体在年龄和心理上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缺乏媒介识别能力、沟通能力差、判断力不够,较容易显现出社会化的异常。而电视传媒作为对青少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群体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罗倩 《东南传播》2018,(1):61-62
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听障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听力语言障碍导致大多数听障青少年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手段和能力较弱,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社交圈子固化狭窄,对其教育、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其融入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社交媒体时代,听障青少年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与社会主流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学者探讨了听障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及社会融入状况,为听障人士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介,促进听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