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强校必先强教师 谚云:"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地处孤峰岭下德山书院原址上的常德市二中,是一座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学府.据记载,尧舜时期,高士善卷曾于此结庐隐居,施教化,启民智,成为善德文化开山始祖.至明代,龙膺等学子雅结青莲诗社,常与诗人袁宏道等饮酒赋诗.  相似文献   

2.
屈赋《涉江》中的“辰阳”和“溆浦”,历来注家皆云是在今湖南沅水上流的辰溪县和溆浦县。细加考究,此二地地望颇有疑窦;从不少资料看,真正的“辰阳”和“溆浦”当另有所在。一、“朝发枉渚,夕宿辰阳”的可疑古今屈赋注家,在注到《涉江》中“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一句里的“枉渚”和“辰阳”两地时,皆据《水经注·沅水》所云:沅水过临沅(今湖南常德)之后,“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  相似文献   

3.
握沙的启示     
袁冲 《教育文汇》2004,(2):20-20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伴随着日复一日的修行,一天,他问师父:“师父,我怎么才能把握住禅理呢?”“傻孩子,禅理怎么能把握呢?”禅师诧异道。“那禅理为什么不能把握呢?”德山疑惑地追问。  相似文献   

4.
公孙休嗜鱼     
公孙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相似文献   

5.
致富引路人常水旺景风乡南湾村位于沁源的东北部,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经济薄弱,过去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南湾村,吃饱穿暖难上难,山大沟深不见人,石厚土薄不收粮。”全村200余户人家,家家少吃无穿,过着艰苦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富民...  相似文献   

6.
吴太素 (一作吴大素 ) ,元代画家 ,生平事迹不详。擅墨梅 ,有《墨梅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梅松图》(日本大泉寺藏 )及《松斋梅谱》传世。检古今各类画史著作 ,对其籍贯的记述值得推敲。一般多以为会稽人 ,清《佩文斋书画谱》卷 5 4引《书画史》 :“吴太素 ,字季章 ,号松齐 ,会稽人 ,善画梅 ,有《梅谱》传世 ,尤能画山矾、水仙。”当代各类画史著作有关吴太素的介绍多转述这段材料。如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等 2 0 0 0年版 )第3 5 2页 :“吴太素 ,字季章 ,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号松斋 ,善画山水梅竹及山矾水…  相似文献   

7.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8.
道德培育,无论是对学校还是社会,在当今这个多元思想充斥着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必要明确什么是“德”。我认为“德”是人心里所存的善。可以把人的“德”概括为九个字:“勤”“知”、“恩”、“善”、“温”、“忍”“和”、“节”和“爱”。而用心理健康的视角看待“德”,不难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情绪良好、有责任感、积极向上、善于理解帮助他人等。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0.
庄周 《现代语文》2004,(4):10-10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11.
林江琼 《天津教育》2007,(12):32-32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这样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相似文献   

12.
《湖南教育》第 9期以《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为题,报道了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 “扬善教育”是对人性美质的开掘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顺应本性则无所不善;人性无恶,违反本性而后为恶。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就是对人性中固有的“善”进行提醒、提倡、张扬和开掘,使之不断发扬光大,防止其因外部的干扰破坏而削弱或丧失,防止向它的对立面——“恶”转化。同时,通过“扬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改变恶性而回归善性。“善”是我们从古到今…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对于法(或曰法则)有极豁达通朗的看法。他在《姜斋诗话》卷一有话:“非法之法,则破之不尽,终不得法。”而卷二有言:“凡言法者,皆非法也。释氏有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艺文家知此,思过半矣。”看待法本应“无执着”。文无定法,道是有法又无法。法只能“从人心生也。”他在《四书训义》卷二十一再三阐说所谓兴观群怨:“‘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语言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儿,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儿,不许说话不许动!”此时孩子们装成木头人儿,不说不动,只有一位小朋友稍稍动了一下,我把他叫到面前,接着示范:“本来要打千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下。”说完儿歌,我轻拍了该幼儿手心三下,被“处罚”的孩子笑眯眯地回去了?  相似文献   

15.
<正>01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4,(5):16-16
唐伟在2014年4月25日《长沙晚报》撰文指出: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她为了让女儿认识桃花,索性在农村包下一座山,  相似文献   

17.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相似文献   

18.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是庄子以寓言来讲帝王为政思想的名篇。大意是:为政之道在于无为,在于顺应人之本性,不可横加干涉,因为“有为”有时反而不如“无为”。 《庄子·应帝王》  为政治国如此,教育不也如此吗 ?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时某些个体的个性是很出人意料的…  相似文献   

19.
《福乐智慧》中的“善德”观把修养善德、行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善德的内涵、善德的效用和善德的获得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怀沙》之“沙”,意指为何?这是正确理解《怀沙》文意的关键。自古至今释此“沙”文者无非二说:一谓“沙石”,如米熹之承司马迁《传》文叙事,直言“怀沙”为“怀沙抱石,以自沉也”。二释地名,意指长沙,如蒋骥因汪瑷、李陈王、钱澄之之言,卢王“怀念长沙”之说。是耶,非也?值得探讨,今人陈蔚松欲另辟新径,创为新说,谓为“寄怀故土”。(1)是则是矣,然仍未能探明“沙”义与“故土”之渊源。本文欲从其渊源上探明其究竟,以为《九章》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