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能“称文小”而“见义远”,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使意象带上了象征性.他的记事散文,一是描叙的主要事物带有象征意味,二是用象征手法来“点睛。他的写景散文,有的把描写的景物和画面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象征;有的用景物象征历史;有的用景物象征人生;还有的以景物象征“五四”以后新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景物意象的写人或叙事功能、景物整体意象的表情内涵、景物描写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肖洛霍夫的写景对刘绍棠的影响。景物意象对表达人物心情,突出作品主题或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起着重要作用。刘绍棠在写景技巧上,自由接纳了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与各类写作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梦和醉都是历代文人满腔悲痛最主要的消解方式,晏小山也不例外.在晏几道的《小山词》中,他创造了独立的意象群,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梦”意象了.晏几道梦意象的成功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小山词中的“梦”为主体,可从小山梦词的多元表现、多重美感、多层原因三个方面探讨关于梦意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意象群研究是一个久被忽略的话题。袁行霈认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独特的意象群。通过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惯用意象“树”“花”“鸟”“雪”和“牧场”的复现和蕴涵,本文认为弗罗斯特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群,堪称现代美国的新英格兰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外文化根源的不同,中外山水田园诗会产生审美上的较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整体性的静态描写,而西方诗中的景物描写多为个体性的动态描写;在中国诗中,写景是为了体悟,最终超越个人情感,而在西方诗中,写景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中国诗中意象丰富,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象群,在西方诗中意象单一,鲜明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应该包括景物意象、物件意象、人物意象三类。限于篇幅,鉴于景物意象在高考命题中比例较大与解题方法便于迁移的特点,本文所讲意象即指景物意象。这类意象题的解答,与其他阅读题一样,都应该通读全篇,理解大意,仔细审题,弄清指向;注意标题、作者、语境(上下文)、注释等要素。当然,也有其个性特点,下面分四类八方面予以解说。  相似文献   

10.
谈岑参诗歌中的白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 ,饱览并用诗歌记录了西北大漠奇特的山川景物。其中 ,白草 ,这一内地文人很少提及的植物 ,多次在他的诗中出现。岑参在学习和继承“春草”这一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同时 ,将“白草”这一独特的意象引进诗歌 ,增加了草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2.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_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3.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述的是作者游历秦淮河时所见所闻所想,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又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周遭事物细心的观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化于所写对象中。长期以来读者更愿意去探寻散文中的艺术特色,而将其中的某些情感有意无意地遮掩起来,本文就从各方面对此散文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云寺》是一部饱含现代艺术气息的新诗集。其意象描写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生命力。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移情于物、借物抒情这种客观化自我享受式的审美观照不同,《云寺》更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诗人通过情感的介入、灵魂的体验,将外在事物的实在与诗人的主观性融为一体。凭借智性的、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意象同时把握了自我与事物。诗篇中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启发性意象,都是具有一般普遍性式样的意象构图,它们以联想的意蕴唤起观赏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类似的或扩大的审美感觉。赏读《云寺》尽可以得到超越物外、超越理性超越自我的审美享受,像饮味道醇厚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相似文献   

17.
元宵节在宋代颇受重视,被视为宋代的狂欢节,词学家们也十分热衷于表现这个节日,由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元宵词,这些看似庞大的元宵词群,经过细细地品读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相似的意象。文章对这些意象分类整理,梳理出元宵词中服饰、灯火、音乐、民俗及自然风物五大独特的意象群。  相似文献   

18.
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较多地被人关注的是田园风光。综合其诗作,透过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他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反衬农民生之多艰,更具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景观窥探美术文化,深化美术教育;从建筑的动感中领悟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育;从城市景观中的“形”和“色”探索美学,以现代城市环境色彩为线索进行美术教育;以建筑景观环境为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自《月出》始发至南朝,月景实可谓诗情之附庸。月亮在南朝文人的笔下独立出来,在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人诗中,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之月。然而,此时月诗中月景诗情虽搭配合理,但并未圆融。直至初唐诗坛月诗中,月景诗情方才融为一体。中国的月亮文学在李白手中趋于成熟,他将内心情感融入月中,为我们捧出一轮至情之月。在此之后,月诗更是缤纷多彩、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