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栅格数据支持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杨克 《资源科学》2009,31(12):2164-2171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本文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适宜性的各个因子,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GIS支持下,以50m×50m栅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章丘市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章丘市耕地适宜性情况总体良好,多数耕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中22.07%的耕地和21.40%的耕地为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26.88%为低度适宜。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处于勉强宜耕和不适宜耕作的状况,其中勉强宜耕耕地面积占22.35%,不宜耕的耕地面积占5.53%。论文最后对各个适应性耕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栅格数据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有较好的表现作用。研究成果对合理保护耕地、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耕地质量评价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改善耕地质量状况的基础。以肇东市为研究区,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针对研究区特点,从自然质量、农田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评价该市耕地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鄂西北山地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山地区开展耕地整治项目布局,提高耕地整治效率,是当前开展山地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则是耕地整治项目布局的前提。本文以鄂西北山地区房县为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①在影响山地区耕地整治的因素中,耕地系数、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四个因素对耕地整治影响程度比田块规模指数、有效土层厚度、与城镇中心距离和土壤质地4个因素对耕地整治的影响程度大;②对2013年耕地整治项目布局与适宜性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有88.81%处于适宜性整治区,说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该文可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鄂西北山地区更合理科学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仙居杨梅产业飞速发展,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根据杨梅生长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要求,采用"特尔斐法"(Delphi)选取一定的评价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因子权重,运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和GIS综合评价土地适宜性.并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和杨梅种植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仙居杨梅种植潜力.结果表明:仙居县具有很大的杨梅种植潜力.最适宜地和适宜地共96193.2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59.83%.现有杨梅种植地的57.72%(约2006.4hm2)分布在适宜地中,而只有19.62%(约681.88 hm2)分布在最适宜地巾,占最适宜地的9.25%.应尽可能地利用最适宜地.以期发挥杨梅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城市土地必须集约利用和合理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配置.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应用SPOT和AL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与分类,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层次分析(AHP)与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将景观指标融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和其他限制因子,对济南市2004年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利用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价和分析表明,2004年适宜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以及东西部区域,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与2004年适宜性评价结果大致吻合,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定量化客观评价土壤适宜性是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合理利用土壤的重要依据。高寒草地是生态脆弱区,但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较少。根据2014年三江源河南县高寒草地土壤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土壤适宜性,并与综合指数、模糊数学和灰色关联三种分析方法的不同组合进行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P0.05),研究区大部分草地土壤适宜性较低,土壤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适宜性评价主要限制性因素,放牧时间管理对高寒草地土壤利用影响显著。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较其它方法表现为保护,在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中具有合理性。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组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科学的体现土壤适宜性等级,可作为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土地具有多宜性和耕地具有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了北京市耕地不同利用目标下的适宜性级别和面积,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耕地承担的不同功能,对耕地的多目标利用类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自然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207.65km2、920.16km2、193.99km2;耕地经济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077.86km2、1002.55km2、241.39km2;耕地生态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170.46km2、1044.25km2、107.09km2。为了体现耕地多目标适宜的弹性空间,设计了经济效益型、社会效益型、生态效益型3种方案,并对不同的发展目标下的投入水平做了探讨,评价结果可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时空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存在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主要运用GIS技术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用地进行了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最后通过利用用ArcGIS软件编绘出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图。  相似文献   

10.
刘湘茹 《中国科技纵横》2011,(20):241-241,227
研究目的:根据石油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加权指数和法。研究结果:石油建设项目采用生产类型和地块作为评价单元,对9个制约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评价模型。研究结论:石油建设项目土地复垦工作应依据自身特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制定的复垦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方以某矿山为例,依据土地复垦相关理论分析,结合某矿山实际情况及相关数据,对矿山工业广场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该矿山适宜土地复垦类型为耕地。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张红旗 《资源科学》1998,20(1):62-70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义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了对县级柑桔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蕾  黄敬峰 《科技通报》2008,24(3):361-366
研究在MATLAB支持下实现了层次分析—变权—物元复合评价模型的运算,对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物元分析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利用关联度和隶属度的模糊方法,确定待判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而变权思想的引入,使得计算的权重更有弹性,比单纯依靠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更能体现复杂现实情况下指标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能体现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和空间差异,指导土地生态建设与规划。MATLAB实现了GIS软件桌面模块难以解决的复杂模型运算,比AML语句规则简单通俗易懂,大大减少了AML语言所需的繁琐的程序段,运算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14.
在.NET平台下,利用C#语言和MAPGIS二次开发组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系统的开发。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设计实现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以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为案例区,研究了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评价对象包括土地限制因子、土地限制型、土地质量等和土地适宜类。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和土地资源系统特征,选取气候、地形、灌排水、土壤和植被等五大类10个指标为评价因子;应用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分析技术在1km2尺度建立评价因子基础数据库,并将评价原则用地图代数语言加以表达,形成了“要素数据”、“原则标准”与“分析技术”相结合的、逐级递进的评价技术流程。案例区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技术共同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准确与高效;案例区的土地限制因子以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坡度和灌溉条件为主,而土地适宜类则以宜农类、宜林牧类和宜农林牧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水质模糊评价模型中赋权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查干湖监测数据为例,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污染超标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不同赋权方法得出的权重值与评价等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赋权法对权重值的确定能如实反映每一个评价因子在整个环境中的重要性;污染超标赋权法对污染较重的因子赋予较高的权重;层次分析赋权法受主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妍  吴克宁  程先军  刘霈珈 《资源科学》2011,33(11):2030-2040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地利用潜力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与分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二级区内耕地产能提升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西部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最大,理论利用潜力、可实现利用潜力基本表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逐渐减少,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表现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逐渐减少。土壤障碍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坡度等因子是影响东北地区产能提升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区域耕地产能提升提供参考,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杨立  郝晋珉  艾东  类淑霞  双文元 《资源科学》2011,33(12):2293-230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基于耗能总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通过样点实验法所获取的相关系数,估算了曲周县碳源和碳汇量,并对区域碳平衡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GIS叠加分析法对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分成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和不宜四种。进而以碳平衡为目标,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表明:2009年曲周县生态系统处于碳失衡;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是主要的调整地类,园地和林地是主要的调整方向;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可以使生态系统基本达到碳平衡。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制定碳减排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指出对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意义。以青海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反映青海省土地资源结构的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城乡发展用地因子、未利用土地因子和水利设施用地因子;利用聚类分析法总结出三个因子在青海省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三个因子为自变量与青海省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出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定量影响规律,并就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系统优化理论为指导,以隰县试区为例,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进行了立地分类,并采用专家咨询模糊综合评分法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构造综合效益指数,将地域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数量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林种、多树种、多目标土地利用规划辅*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辅助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