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7):49-51
修道者所修的是心神境界的清净自然。然而修道者毕竟也居于尘俗之中,既要从尘俗中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也要同世间的人事来往,凡此种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心神的清净,这就需要修道者去妥善的处理它。这个妥善处理的过程,也正是锻炼修道者心神居中状况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在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并逐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逐步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2.
虚静 《武当》2000,(11):49-51
大干宇宙,无时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变化。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它们都因何而变化,又为何而变化。也就是说,人们都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化,而它们的变化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有修道者以自体宇宙效法自然大宇宙,在自体宇宙的运化中彻悟了变化的因果的关系。修道者在静定中涵养自己心神的无极性,是无极静定的心神导致了自体宇宙的生生化化,这生生化化又都是为了去趋于无极的中态而和谐变化。所以,无极的中态就是变化的总原因,也是变化的.总目的。  相似文献   

3.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6):48-50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说修道者所修的就是神气精这三元的融同。神是指心神场,气是指体内的能量,精是指体内的生命信息,所以气与精是神的基础,神是气与精的主宰。修道就是从修主宰人手而达统御气与精的和谐运化,气与精的和谐运化反过来  相似文献   

4.
秦文军 《健身科学》2012,(11):13-13
司马承祯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使自己得到长生。因此,人生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的本身,将身体的养护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但道教中的养生方法有多种,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忘论》则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承祯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须静心。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虚静至极,意志平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5.
杨占清 《武当》2013,(9):58-59
动乱年代论英雄,太平盛世说神仙。修道一说源自道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远古传说。据内藏经《神仙传》记载:相传当年在崆洞山修炼得道成真的仙人广成子,曾传授华夏先祖黄帝《自然经法》一卷。内藏揭示天地人共参之玄机,"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黄帝精研其术,潜心演练,得道后乘黄龙飞升而去,留下千年神话盛传至今。修道泛指修行、修为、修心、修性、修命、修仙,亦  相似文献   

6.
魏博 《武当》2015,(3):19
太极功法习练要经过行拳走架的势功、养气筑基的桩劲功和太极松功等修炼,是一个稳步渐进漫长的阶段,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修道路途的一个阶段,慢练积柔,久柔成刚。慢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的状态和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仔细体会、寻找,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去仔细地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松、静;不仅在静止的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拳势的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生活中始终离不开动与静两种状态,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动与静和阴与阳的密切相关的,在养生保健过程中,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相似文献   

8.
凌召 《中华武术》2004,(2):48-51
猿猴拳是一种吸取猿猴灵敏、机智的特点,并结合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跳跃、翻腾等攻防技击手法创编而成的独特拳术。在演练和技击中,突出拳法的掌爪抓拿,步法中的跳跃、闪展、腾挪,以显示猿臂的轻快灵巧、变幻莫测,猿足纵跳的矫健,猿身的柔软、活便与眼疾、心神合一为表里。其动如风,其静如山,猿纵猱飞,身轻如燕。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1,(12):5-7
2001年是新生代全面出击的一年,马林、刘国正、王励勤用实力说话——他们正逐渐走向成熟,将开创一个黄金时代!张怡宁首次获得单打世界冠军,排名也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冷小丫”,而是真正的“冷面杀手”。老将里唯有王楠依然笑傲江湖,而目在大球时代越来越显得游刃有余……而孔令辉、刘国梁、李菊则以他们特有的责任感与执着去争取、去努力、去坚持……  相似文献   

10.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11.
心理交往与交流既有认知因素;也有情感因素。一旦教师参与了练习,那么,教师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规范演示,而且是思想、意识、道德、风尚、品质;技术、技能、素质、能力的综合展示。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情导教、以行助学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练为一体,形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最富于情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题淮南方     
默知 《健身科学》2012,(9):F0003-F0003
由北而来,向南而去,想休便休,行止自由,好不惬意!放眼望去,满江白草,尽是秋色。我这修道之人不为秋风的萧瑟而动,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暮色中相对“发愁”。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06,(6):81-81
有的人在比分落后时,或遭遇实力高于自己的对手时,往往一咬牙,“拼了”! 于是,球越打越快,力越发越猛,甚至动作都变了形,可并不见效,反而自己失误频频。须知,乒乓球是讲究技巧与智慧的项目,双方相遇,是斗智兼斗勇,只有凶稳结合,才能最终胜出。运用一下逆向思维,不难发现,一味地快节奏击球上升点,对方已经适应,再快只能徒增失误,如果这时候适当放慢节奏,改为打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反而可能打乱对方的节奏,并为自己赢得充分的判断时间,去抓住对方的漏洞。同理,当拼命加转、摆短仍然控制不住对方时,适当送不转球反而可能争得主动权。一旦出现机会,再突然发力加速,将事半功倍。因此,凶未必不好,而是要凶得有理、凶得适时,广义地说,凶狠也未必只有加速、发力这华山一条路,角度刁钻的球、反常规的击球、多变的击球,同样是一种凶狠,稳也绝不等于心怀侥幸、守株待兔,而是为了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无论凶还是稳,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针对场上形势,明晰战术目的,有的放矢地凶和稳,才是最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三家均重视人生修养,而修养的方法内容与境界又各有不同。道家讲人生修养以法天地、法自然为不二法门,以明道、悟道、修道及证道为次第功夫,以"人天合一"与宇宙共洪荒为最终目的。强调恪守知行合一,精进不已地做功夫,以求达致终极。太极文化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太极拳以太极文化为依托,于武则强体健身,在文则修身养性。具体实践是从动功与静功两方面入手。以行拳讲,对眼、手、身、心等有一定的要求,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以静功讲对身法、  相似文献   

16.
尊师在国外     
朝鲜从老人到儿童,人人尊敬老师。学生经常到老师家去做好事,或送老师几支金达莱花。朝鲜儿童见了老师,不但行礼问好,对老师的父母也视同自己的长辈。匈牙利匈牙利是鲜花之国。学生在家中栽培的各种花树开花之时,都高兴地选摘最美的花,送给自己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孔德 《武当》2013,(4):51-52
(接上期)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释解】本章是阐述事物的两面性及其转化现象,让修道人明白其中道理,让其两面转化由凶转吉,由害转利。凡事物之两面性转化,无非是本与末,坏与好,进与退,得与失,高与下,强与弱等等。一般来讲,凡事物发生在本初上都是美好的,而走向末端则都是衰败的。当然,有些事物的转化也不说明好坏,只反映某种规律现象。但这一切对修道人来说,都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将欲歙之,必故张之""歙",即收敛的意思。它所反映的规律现象很普遍,比如人之呼吸,有一吸必有一呼。故欲吸之,必让它呼之。比如我们伸出拳头打人,要让拳有力,必须先将拳收回来再伸出去。你看演奏手风琴,只有拉开手风琴  相似文献   

18.
翁心诚 《武当》2024,(1):49-51
<正>修道静养法要,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总体言,可分两类:一为以动为主的法门,一为以静为主的法门。当然这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不是究竟的研究。因为动与静不是绝对可以分割的。如同阴阳、虚实、有无、色空等概念,它们具有统一性,同时具有对立性。本文侧重谈谈静养的问题。古人言:静里乾坤大,定中日月长。又说:静极直超天地外,定中常见伏羲来。这是讲的静定的境界。达此境界,其养生之效不请自来,不求自得。这个境界的追求不仅仅只是道学、  相似文献   

19.
黄建萍 《体育师友》2010,33(1):33-33
每每到体育测试课,不少体育教师自己忙得“手不停、脚不住”,一节课勉强完成测试任务。而观其课堂,往往学生比较混乱。因为教师希望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学生的测试,不愿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管理先测试完的学生。虽然老师之前对学生也有任务和要求,可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很难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管理好自己,这样的课堂状态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