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通过对职校行为异化学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弄清与把握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找准帮助学生转化的着力点,唤醒与激发职校行为异化学生的内在需求,初步构建起以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为出发点的职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有效的职校生转化的教育策略,增强职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3.
科技时代下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异化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科技时代下的德育异化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措施。一、科技时代中的德育异化问题1.科技发展时代德育内容异化当下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样也影响了学校教育体系,在过度重视科技知识,过度重视科技引领教育的前提下,个别学校却忽视了美德和修养,消解了对高尚道德情感的追求,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信赖,丢失了对生命意义的反  相似文献   

4.
网络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方式。贝哈马斯交往理论分析认为,德育是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达到一致的行为,揭示了师生交往即德育的本质,其核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研究社交网络师生关系的状况和交往行为模式的改变,充分认识朋友型、亦师亦友型、形式型的社交网络师生关系形态特点和师生关系异化原因,是实现网络德育常态化,提升网络德育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赵森  郑航 《中国电化教育》2024,(4):52-58+98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育的精确量化取向;社会变迁加速导致德育的代际不同步以及普遍知识化、抽象化;生活步调加速带来德育的离身化以及师生负担的增加。道德教育新异化形成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在本体论上遭遇安全危机,寄托数字体验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认识论上坚持理性的霸权地位,导致绝对的技术崇拜;在价值论上奉行资本至上,导致时间和教育被物化。数智时代,对于道德教育新异化的超越,应寻求共鸣、促进德育质的提升;追寻中华文化传统,回溯家的教育意蕴;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借助加速主义哲学的成果,拥抱加速,释放技术变革潜力。  相似文献   

6.
德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德育”至少有这样四条义项,即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德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德育、作为学校一项课程的德育和作为一切教育活动之道德维度的德育。道德既指客观社会伦理,也指主观价值观念,道德研究和德育研究因而也须面对价值问题和科学问题这样两类性质不同因而无法兼容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中的问题。生成于德育研究领域并逐渐独立出来的作为一门科学的德育学或德育科学,可以专注于德育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而将其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交还给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非他律,因此,人若在德育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因而丧失了精神自决,则德育必然会走向其自身的反面,这就是德育的异化。德育异化是我们在德育领域碰到的很多问题的认识根源。重建和坚守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克服德育异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出现政治化、形式化、单向化、教条化、边缘化的倾向。追问德育异化的原因,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在德育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潜能生教育问题,分析了德育潜能生的几种类型及影响德育潜能生发展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几方面的因素,并从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精神培养、开展励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德育潜能生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由于其环境与学校和社会不同,基于这种特殊性,它对人的影响显得更重要。因为忽视了德育.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观念异化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呢?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中学里,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因为中下生较为集中,学生后进面较大,因而往往会将纪律教育或纪律管理代替了德育;一些教师还认为只要能开展常规性的教学,学生不捅漏子,便达到德育的目的了。自然而然,他们对一个学生的德育评价也仅能停留在评估这个学生是否成绩优良,是否能遵守纪律这些方面。其实,这样理解德育工作是很片面的。 中学德育中,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抓好这些方面的教育,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少年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只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教育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如果因为普通中学中下生面大,教学质量较难提高,便把德育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堂是高职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德育课堂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期形成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高职德育教学模式,提高对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行为科学视角来看,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生理、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社交、网络表达、网络商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引发了德育文化新问题,其网络行为结构变化易于造成传统道德养成路径架空化,其网络行为失范易于造成主体异化及道德标准的模糊化,其网络行为主体间性易于造成传统德育系统有效性碎片化。应通过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文化素养,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大学生网络德育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高校网络德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镇江市第十一中学。现有班级24个,学生近1000名。学校秉承"为进步而教,为成长而学"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低碳而简约的德育、低碳而智慧的教学、低碳而感动的文化"为内容的"低碳教育"办学特色。低碳而简约的德育。学校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围绕培养学生学习情绪投入的德育主题,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行为训导—引导反思—自主发展"的养成教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德育重视行为表面化,而忽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存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感悟,导致德育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缺失。自从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生本德育也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平台,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聋校义务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培养聋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聋校德育中,对聋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聋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德育的主题和内容,结合聋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让聋生在教育戏剧的创编过程中激发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德育途径二元分类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MatthewSanger和RichardOsguthorpe提出了德育途径的创新分析框架,指出了德育途径的心理假设、道德假设、教育假设和附随因素,给德育途径提供了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方法。职业学校中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在附随因素中还应该加入工作场所这一因素,从而有效地分析职业学校德育。通过框架的分析,职业学校德育应该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正确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并进行有针对,}生的矫治;正确区分德育的层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心理结构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渗透,才有利于学生品性观念的形成和适应社会各种现象及行为能力的提高。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才能实施德育也好,心理健康教育也罢,这些都不单纯是心理学科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德育工作者乃至德育管  相似文献   

18.
李朝霞 《考试周刊》2009,(25):47-48
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高职德育工作必须突出职业特点。抓好学生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重视学生劳动观念、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和考核,将德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以使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人的心理、思想、行为的关系入手,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且二者存在着相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心理基础.德育对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德育的价值导向作用、需要引导作用、认知改组作用、人格塑造作用和环境创建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李俊 《考试周刊》2013,(5):179-180
<正>德育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需要社会、家庭的参与,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点、教育行为的变化,达到三音同步、交颈和鸣,并形成相互依托,双向互动的"三维"共振的德育磁场。2001年下学期,我校针对"学校抓、家庭推、社区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难以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和持久的德育效果,学校教育容易被社会负面影响所冲销的现状,确立了"新时期农村立体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期实现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