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来在山西陵川发现的“书鼓砖雕”文化现象实际是一种国内特殊的曲艺文化民俗事象。这是一种将本地兴盛的说唱文学艺术与砖雕艺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从“书鼓砖雕”概念、陵川民居院落结构布局、陵川民居庙宇特点、建筑砖雕工艺及艺术特色、陵川书鼓砖雕墀头题材内容等诸方面对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剖析,可为进一步揭示这一民俗事象更深层的建筑关学价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兰州鼓子是古丝绸之路甘肃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演唱形式灵活多变、音乐唱腔色彩浓郁、曲目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色彩鲜明、传播范围地域广阔,是丝绸之路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朵艺术奇葩。研究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史对于保护和开发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莽山瑶族木桶鼓赛鼓是春节期间莽山瑶族村寨为欢庆新年,祈祷国泰民安互相鼟鼓并伴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莽山瑶族乡。2012年宜章莽山瑶族赛鼓被列入郴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郴州市唯一的集歌、舞、鼓为一体的民族竞技类非遗项目。莽山瑶族赛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鼓藏节是苗族众多节日中规模最为宏大,气氛最为隆重,历史最为长久,参与人数最为众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一个节日,尤其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鼓藏节最具代表性。鼓藏节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农耕生活文化和对祖宗天地崇拜的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鼓乐品种繁多、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山西鼓是中国鼓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花鼓和锣鼓是山西鼓舞中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鼓"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一个象征,在山西民间舞的道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舞蹈在人类发展史和悠久艺术长河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艺术体系下的一个完整的分支,其下属脉络中有独具风情、绚烂多姿的舞蹈种类。"热巴"舞蹈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藏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历史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在舞蹈元素中,乐器是舞蹈组成部分中重要的节奏支柱,被广泛的使用在音乐之中。热巴鼓就拥有这种属性,因为其独特的技巧、音色加上少数民族风格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舞蹈创编离不开民族本土舞蹈特色,汲取各民族优秀舞蹈元素是舞蹈创编的基础,热巴鼓就是很好的范本。本文以热巴鼓为例分析其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鼓藏节是苗族独具代表性的节日,具有其独特的仪式与文化价值。现在世界上只有极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鼓藏节的传统。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本文以高排村的鼓藏节为研究对象,对其起源、仪式过程和它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进非洲》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非洲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通过让学生参与模仿敲击非洲鼓的节奏、学跳非洲舞蹈,体会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体验和感受非洲"鼓"和"舞"的艺术魅力。 3、通过对非洲鼓语以及非洲舞蹈文化的探索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萨满神鼓是萨满祭祀时使用的重要法器,许多神鼓鼓面上绘有图案,内容繁纷,造型各异,是萨满文化的精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萨满神鼓是萨满祭祀时使用的重要法器,许多神鼓鼓面上绘有图案,内容繁纷,造型各异,是萨满文化的精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套路与鼓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认为鼓与武术套路都源于原始巫术。鼓由于原始巫术行巫的需要成为神器,而武术套路又衍生于模仿巫术,正因为二者的同源关系,武术套路与鼓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此在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始终有鼓相伴,尤其是在武术套路演练、表演时必有鼓与之相配。  相似文献   

12.
耍锣鼓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彭水耍锣鼓曲牌有单奏曲牌和套曲两类,乐器由盆鼓、马锣子、大锣与大钹四件乐器组成。耍锣鼓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三峡地区及彭水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水民族民间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襄阳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腔等。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凤阳花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兼具民歌、曲艺、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艺术属性。厘清凤阳花鼓的艺术属性,应该结合其产生、传播、流变的历史,具体分析凤阳花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7.
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东北大鼓黄金时期的盛况,认为随着演出市场的不断繁荣,奉天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演员,其中女演员占据了大半,她们为东北大鼓在曲坛地位的确立及曲种的繁荣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作为繁衍后代、族群延续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与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在周覃镇布依族铜鼓乐中具有传授型角色、表演学习型角色的身份,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族群认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20.
沿淮的花鼓灯服饰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反映出淮河两岸灯舞的风格特点,体现了沿淮民众的造型观念、色彩心理等审美思想。花鼓灯服饰的发展衍变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语境的改变沉淀了深厚的精神思想内涵,透视出了淮河流域花鼓灯灯舞服饰审美风格的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服饰造型的演变、现状及其传承发展趋势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