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并非自然的风险,乃是“人造风险”。风险具有全球性、知识依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传媒具有风险认知和沟通功能,预测、凸现隐形的风险并对现实危机进行“定义”、“冠名,”以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危机的“在场感”以及经验、认知的相互交流。大众传媒要尽量减少传播的悖论和破除话语中心论,同时,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从研究“误传”、“误读”转向研究如何协调合作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已然意识到“人造风险”开始在安全事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社会传播却偏好前风险社会下“邪恶-正义”的二元叙事逻辑,导致“争议性科技”往往无法摆脱特定“影响性事件”的标签化效应,最终牵连事件行为人而被置放于“绝对性判断”中。后常规科学时代,只有传播媒介不再偏执于将“事件冲突”作为流量追逐的叙事手段,才可能赋予“科学”与“规范”进行理性互动、商谈的话语平台,从而构建可供争议性科技“辩白”的空间。只有传播媒介释明现代性风险、争议性科技的多元构成,正确区分影响力事件中“人的风险”与“技术的风险”,才能真正确立“风险传播”的现代范式。  相似文献   

3.
白燕燕 《新闻窗》2012,(4):85-86
一、“风险社会”与“媒介化风险”“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于1986年出版的德文版《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贝克认为,虽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各种风险,但自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步入后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才进入“社会风险”——由社会原因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智能化新闻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而新技术的运用必将带来新的伦理风险,包括“赛博格”危机、新闻叙事“悖论”、监管风险“黑箱”等。这些风险的背后是一种“技术拜物教”,即对大数据与算法等智能技术的大量运用、崇拜追捧与代码狂欢。  相似文献   

5.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6.
费爱华  王飞 《今传媒》2023,(10):130-13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利益关系人”对切身利益受损更为敏感,“内卷”环境更易产生“愤怒因素”并导致“风险社会放大”,传播迟缓和不当容易激化矛盾形成更大的社会风险。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风险传播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政府相关部门在风险治理过程中的“控制”与“引导”能力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这种传播模式不仅容易导致传播失效,还会激起民间舆论反弹,降低大众对政府的信任。为了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可能面临的各类社会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应尊重“利益关系人”的主体地位,第一时间公开发布风险信息,通过与“利益关系人”开展对话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7.
新闻把关,要以政治方向为指引、“防险排险”为目标,处理好政治方向与新闻品质、内容生产与新闻把关、媒体融合与内容安全、导向风险与业务风险、传统形态与新媒体、新闻内容与“媒体内容”、正向“加油”与逆向“刹车”、知识积累与临场处置、风险形态与把关能力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从学理的角度将“风险”作为理解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加以系统的阐释。在《风险社会》一书中,贝克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这种风险是那些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的不确定因素”。[1]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巨变是其凸显的核心意象,“社会的不断现代化”加大了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带来了一些非传统意义的风险,如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所带来的舆论风险即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赵金 《青年记者》2012,(19):30-33
如果媒体不揭黑,社会将会是什么颜色 曹保印 只要揭黑,就必然会存在风险,有时甚至是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的剑锋所指,并不是只有少数的“揭黑者”,还会有更大多数的“看揭黑者”以及由“制黑者”、“揭黑者”、“看揭黑者”共同组成的社会.而所谓“黑”,既可以是道德问题,也可以是制度问题,还可以是法治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游戏规则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5.0”时代的到来,作为支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数据,已呈现出风险的动态化、复杂化以及多元化特征,数据安全、用户隐私成为智慧图书馆数据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数据治理具有风险预测、追踪溯源、信息共享、价值保障等功能,能够推进图书馆风险治理模式向智慧化、高效化、可视化等方向转变,进而加强智慧图书馆数据治理的关联性、有效性,实现风险的事前预防、实时分析,从而对之进行有效规避。数据不仅为智慧图书馆提供发展的“价值”,也为其风险治理提供有效的“工具”。文章认为在技术、制度等因素支持下,图书馆传统思维也应发生转变,这样才能在“社会5.0”时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人看来,刘宏的越狱风险大且“毫无技术含量”。而风险小、几乎不露痕迹的另类“越狱”,在监狱系统都知道,那就是体现在“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猫儿腻上,监狱管理系统内部习惯将这三者统称为“减假保”。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3月以来,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社会震荡至今仍未完全平息。以传播视角剖析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发现风险传播中的新媒体呈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通过其快速形成的舆论潮干预事件进程,成为化解风险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利用其日益强大的媒介权力控制信息流动,成为损害公众利益、扩大风险的“符号霸权”。因此,置身全球化的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4.
风险传播中的网络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置身全球化的风险语境中,当代中国因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3·14拉萨事件”,到“5·12汶川大地震”、“贵州翁安群体性事件”,直至“三鹿奶粉事件”,一系列来自自然的、人为的灾难或危机事件屡屡将中国推向风险的风口浪尖。网络传播的无疆界、草根化有助于风险认知和沟通,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信息混乱、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文本数据挖掘存在侵犯著作权的风险,因此需要探索风险和出路。通过分类讨论法将挖掘过程分为采集阶段、输出阶段。采集构成侵权,根据输出内容是否包含原作独创性表达,使用行为分为“作品性使用”和“非作品性使用”,若“作品性使用”的输出内容包含原作少量独创性表达,属于合理使用,“非作品性使用”不侵权。为规避挖掘的侵权风险,可设置著作权例外规则、建立版权补偿机制、允许对未发表的作品实行“非作品性使用”。  相似文献   

16.
谭玲 《新闻爱好者》2010,(4):137-138
公众风险应对素养教育——风险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各种风险相伴,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看来。人类在追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为自身埋下了各种具有风险性的“祸根”,使自身步人了“风险社会”。近年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的频发和经济安全风险的增加无不证明,  相似文献   

17.
以往过多关于“传媒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的渲染,造成投资者的盲目乐观,使得对该行业的投资风险认识不足。 2001年号称“媒体投资年”。在媒体“泡沫”形成前,媒体在资本化过程中和资本化后的种种病症已经显露出来,开始考验投资方和传媒。中国传媒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风险也非常高,而且这种法律、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常常是难以察觉的隐性存在。说到底,在媒体与资本联姻的过程中,由于有关法规的不明确,资本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资本和媒体接连出现短暂的“婚姻”,不能不说是“婚姻”起初就为最后的困境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资本“半途而废”的例子要远远大于“善始善终”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东林 《东南传播》2012,(3):116-117
批评性新闻报道又称“反面报道”,但它不好做,有风险,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就会“引火烧身”。批评性新闻报道中的“选题”、“涉诉”、“客观”3个问题,可分别通过“取舍”、“解包裹”、“信息对称”等应对策略化解。  相似文献   

19.
张涛甫 《新闻世界》2008,(10):108-109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它对社会风险的感应往往是最直接、敏感的。在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多头并进。形成了三维一体的传播“立交桥”。在这种传播语境下,信息主体就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这就更增加了风险传播的变数。风险社会与新媒体的双重因素加剧了舆论的震荡,大大增加了舆论控制的难度。风险本身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被舆论风险放大或者扭曲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责任编辑如何规避出版风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常人眼中,责任编辑身上总笼罩着神秘的光环,拥有一些特权:如可以像上帝创世纪一样,造出你理想中的书。但“无错不成书”。图书出版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业,责任编辑就是这种遗憾的制造者。因此,如何减少遗憾、规避出版风险就应该是每一位责任编辑的必修课。图书出版是一种企业行为,它的投资风险不亚于其他的任何行业。除了投资风险,责任编辑还要承担图书的政治风险、编校风险和其他种种预想不到的风险。仅编校风险一项,责任编辑就要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编校质量检查、作者的批评和读者的信息反馈等“关口”。抛开知识性和专业方面的“硬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