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获得的知识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机械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靠的是题海战术在考试中取胜,但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常常是高分低能。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教学忽略了学生课外校外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送来了清醒剂,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外校外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22):175-176
科技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重点。传统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与学习兴趣、想象能力、情感培养、审美思维、个性特征等条件息息相关,也会被课堂气氛,教师能力和素质,课程设置等条件所影响。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而积极的课堂氛围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室,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刘红星 《文教资料》2008,(4):134-135
开展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学科中的科技教育可通过学习科技发展史,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师范生的科技启蒙教育能力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育局对各大高中院校贯彻了许多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方针。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当今世界也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重要性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深度探讨这一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化学教学要适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进行创造性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我校化学组于1997年9月开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导的课题实验,历时两年,并于1999年10月通过宜昌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的市级鉴定.下面浅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培养训练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一环 ,教育机制必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阵地,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科技教育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产生创造的动力;然后设置一系列方案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从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创造的气氛;着眼生活实践,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重视问题的变式练习;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和组织科技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在科技教育中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信息量猛增.因此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已是当今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说来,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力,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成分,也是我们发现真理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单就语文教育来讲 ,语文教育有培养学生就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有目的地论述了创造的涵义、创造力的要素、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构成以及语文教育在培养创造力中的优越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校外教育的繁荣带动了参加乐器培训教学的兴旺,但是受校外教育机构本身特点的限制,校外乐器教学距离有效承担乐器普及教育任务还有一定差距,教学水平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偏差等因素都制约着校外乐器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手风琴教学为例,阐述了校外教育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及引导学生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提出了在乐器教学中引入自学能力的理念,指出在教学方法中从激发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深化教学内容和调整课程时间等角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校内外有效衔接,从而使校外活动对校内活动起到一定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谈邓小平科技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技先导、科技开放、科技创新、科教一体思想四个方面阐述邓小平科技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情感、科学方法、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闽院附中作为科技教育基地先进校,近几年不断加强科技教育特色,认真总结以往科技教育的成果经验,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在保持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扩大科技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为全力打造学校科技教育这一特色品牌提供强大保障。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深入思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优先发展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科教兴国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战略目标。“三个面向”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素质教育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教育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引发道德困境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观本身.这种科技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科技对道德教育本真意义的遮蔽.<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探析科技时代德育困境的逻辑根源,提出走出科学世界观丛林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科教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南。邓小平科教思想中蕴含实现科教事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邓小平科教思想在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人教育与人精神的关系;区分人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特点;进而着重分析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同科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揭示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重建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这两与科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或整合。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围绕“李约瑟难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一些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史教育的内容能够十富学生哲学思想,发展其自然观、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思想,并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方式,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相似文献   

18.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必耀对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室建设进行优化。从和谐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立足于专业的系统化、模块化、特色化,介绍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优化的思路,构建了一种新颖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和实验系统。进而探讨了和谐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Striving for sustainability requires a paradigm shift in conceptualization, think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society (STES) interfaces. Consequently, ‘STES literacy’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estion asking, critical, evaluative system thinking, decision ma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apabilities, in this context, via innovative implementable higher-order cognitive skills (HOCS)-promoting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corresponding paradigms shif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uch as from algorithmic teaching to HOCS-promoting learning is unavoidable, since it reflects the social pressure, worldwide, towards more accountable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most of the STES- and, recently 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relate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it is vital to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this multifaceted research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ur longitudinal STES education-related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int to the very little contribution, if any, of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teaching to “know”,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OCS capa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ppears to be a ‘general agreement’, that the contemporary dominant lower-order cognitive skills (LOC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appli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re, in fact, restraining the natural curiosity and creativity of primary school (and younger?) pupils/children. Since creative thinking as well as evaluative system thinking,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 transfer constitut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HOCS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appropriateness of “HOCS promoting” teaching, and the rele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STES context, is apparent. Therefore, our overriding guiding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ny evidence-based research to the vital LOCS-to-HOCS paradigm shift in STES education. The findings of, and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our longitudinal research on HOCS development within STES-oriented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suggest that both—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TE) and STES education—are relevant to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what it should take to insure success in this context, is thorough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