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视觉转向"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视觉"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然而在探讨中国早期现代性的发生过程时,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形式——信息图表却从未受到任何关注。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上的各类图表为例,从认知、表象、传播三个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通过图表这一视觉传播形式重新组织和建构其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被启蒙者的"缺席"问题,导致"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平民主义"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正是由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叙事的多元性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现代性的情感体验、现代性的思维和想象方式、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现代性的语言系统的具体体现,才成就了"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性"视角看"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看"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好的现实意义.从4个部分对图书馆的"现代性"问题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做深入的分析,即:哲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使图书馆学研究得到有益的启发;图书馆"现代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寻求和落实深刻性;新时期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突显"现代性"危机;图书馆"现代性"危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纪录片在对待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2000年左右,其创作理念受到了生态美学的明显影响,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亲近自然"的重大转变."征服自然"的创作理念直接表征着中国社会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现代性”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充分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是在不断诉求自身的发展和转变中接受到现代性问题的。汪晖在他的著述中,将中国的历史叙事和现代性反思熔铸到一起,这种视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学者努力寻求自身现代性历史进程的渴望和焦虑,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式的现实批判与关注的精神。我们无意于围绕汪晖等人引发的论战,而是试图把汪晖式的思考置放到20世纪这个宏大主题中,试图引发人们回到历史的基本层面回看百年以来中国的现代性进程问题。周志强  相似文献   

6.
郑坚 《新闻界》2007,(6):43-4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时政期刊对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了建构,其核心是中产阶层的认同问题;当代中国传媒体现出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体精神的变迁,由此可以引发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李芸 《现代视听》2011,(2):34-36
媒介化生存的现代人已经极度地陷入到"媒介崇拜"当中。从现代性视野下的媒介入手,探寻导致媒介崇拜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对媒介"他者"的反思是为了带来对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作为舶来品,其涵义在国外汗牛充栋的著作中被反复言说,形成一股强大的"现代性"潮流,进入不同国界知识分子的视野.自从这个概念被中国化后,学界不乏争论,但尚未出现堪称经典的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期推出了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进行了富有创建性的批评,引发了美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对此概念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命个体的被动游移和内心对稳定的渴求呈现为现代性内部嵌藏的固有悖论。而怀旧行为的本质是调取过去的生命片段来纾解此刻生命遭逢的情感困顿,以此缝合情感裂隙,获得情感的救赎。作为当下国产电影的重要类型,青春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怀旧趋向,青春生命"未成熟"和"成长"的本质决定了其遭受现代性悖论时必然走向深切的社会剖析和文化反思。但是,当我们以现代性本质问诊当下国产青春电影之时,却发现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策略篡改了青春生命和青春故事的本质,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沉溺"怀旧"的话语悖反。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天山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网站,2003年其中文网页进行了首次整体改版,下设新闻、政务、区情、旅游、经济等频道十四个.本文主要研究"天山网"中文网页下的文化频道,通过取样分析相关报道,探讨其文化频道是否对于促进新疆文化现代性具有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影响,并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文化频道对促进新疆文化现代性上尚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在中国主流电视台热播的韩国家庭剧进行了解读,认为韩剧对东亚地区的现代性状况和现代性体验做出了回应与建构。主流韩剧所表达的现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中产阶级伦理与父权制家庭的命运。通过对日常生活伦理层面的关照、对家庭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对符合女性期待和幻想的男性气质的建构,社会变迁与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被韩剧的叙事所平复和消解。韩剧虽然提供了对现代生活反思的可能,但因其对家庭的单一关注和刻意维护,使这些反思消弭于理想化的家庭伦理和迷人的男性气质的图景之中。  相似文献   

14.
郭丽静 《视听》2016,(12):47-48
"现代性"是18世纪西方社会启蒙运动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现代性"的起点则是晚清时期。至建国初期,革命话语取代了现代性话语,许多革命电影中依然隐含着现代性的元素,这种现代性元素既是对晚清至五四以来"新民"思想、"个性解放"等现代性追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包含着对五四现代性的否定和超越。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探究建国初期电影中的现代性元素。  相似文献   

15.
本书站在历史"终结"与"开始"的切换点上,以价值、交换、货币、资本、组织、制度、福利等方面为线索,扬弃现代性经济学,对工业化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经济的解构和建构。本文选编自该书序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各种现代性话语,都同传媒密切相关.从"五四"启蒙时期现代性话语伸张的"科学"、"民主"、"自由"以及反帝反封建,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民族、"平等"、"解放"话语,再到六七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话语以及90年代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种"现代性话语"构成百年中国求索现代化(现代性)道路的斑驳背影.在中国当前的电视传媒语境中,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现代性话语":作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以"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话语;以追求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身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话语;90年代以后以市场化为其主要内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又成为合法化的、主导的世俗现代性话语.无疑,正是这三种现代性话语支配或操纵着中国整个传媒的走向.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多元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如何建构电视传媒的;再次探讨它们与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社会过程的联系,因为电视无法脱离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青报"冰点"专栏始创于1995年元旦,截至2009年5月13日已刊出707期."冰点"创刊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本文对十年间中国大陆"冰点"的研究做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追溯那已热闹近30年的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话语,我们会发现,尽管随着社会语境以及全球理论话语与框架的变化,其方向不断发生转移——从上世纪80年代对启蒙现代性的呼唤,到90年对"中华性"的强调,再到以后解构主义角度质疑一元化的现代性模式,提出现代性替代方案,再到从中国模式中推衍出普遍性的尝试.然而,争论的焦点似乎始终围绕中/西方、特殊性/普遍性打转.  相似文献   

19.
构建学术文化的出版高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上海出版界以"国际性大都市与上海出版"为题进行专题研讨,其主题是,在上海大都市文化格局中如何提升上海出版的地位和实力.这一话题颇具现代性和普遍性,也有助于对当下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思考,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内地开展了不少公信力的研究."公信力"这个概念也进入到日常语汇之中.但是这些研究均把"公信力"本身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概念,较少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在任何学术研究之前,首先要对研究对象"客观化",揭开笼罩在这个概念之上的神话和意识形态,对研究者本人的立场进行反思之后,才可以进行更有效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