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学派以实现社会和谐作为其社会理想的总体价值目标,以大同理想、小康社会、太平之世作为其社会理想的具体形态,这一社会模式,构成了中国梦之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今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宋代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时期。所以宋代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时代特征。研究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建,以及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正确认识,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更是其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了两种基本样式:其一,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二,强调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4.
园林作为人类了解其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它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无疑是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文化所支撑和驾驭的。我们中国的古典园林曾经是非常灿烂辉煌的,正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保持其独特外在魅力的最坚实的内在因素。就像基因是体现生物外在特征的内在密码一样,是中国的文化构建了中国园林独特的形态,并且,我们永远不能割断文化基因的遗传性与延续性。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并已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士人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亦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既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集团的成员,又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创建者。对于士人与士文化的研究,将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之关系,以及对当代中国之影响的重要路径。本文所揭示的士文化社会教育内涵,偏重在理想典型的一面,尤其是把士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一个亮点。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众家之所长,众书之精华,流传至今,并被后人所传承,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和瑰宝。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健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引导者,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文化长河中发光发亮。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充分认识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在中西体育文化从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作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和谐涉及到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己文化与异己文化的关系问题。各种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整合。在这里,不存在谁是整合主体、谁整合谁的问题,一切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才是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本己文化、异己文化作为既存的现实文化,都是和谐文化构建的客观存在形态。维护文化的和谐,就必须接受这种多元一体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秦汉以降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以儒道两家影响最为深远。无论是儒家、道家 ,其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需要不断对其原有的思想内容、文化产品进行新的阐释 ,注入新意 ,使之重新焕发活力。而在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中 ,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峙、交融与互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其意义是深远而常新的。其间 ,以儒道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教化思想与模式的形成及建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延续、保持、创新 ,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定型均产生着悠久而长远的影响。研究儒道最高文化理想及各自为理想之实现所构建起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文化传统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 ,与高等学校相伴而生。大学文化一旦形成 ,就具有鲜明个性 ,并且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 ,通过师生员工在办学过程中的目标选择、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优良的大学文化 ,永远是办好教育的重要资源、无形的资产 ,也永远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与西方相比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还比较年轻。但经过 2 0世纪的发展 ,大学这朵人类智慧之花 ,也绽放出艳丽的色彩。作为我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 ,山西大学诞生于孕育古老华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家传世学、作坊式学徒制的历史形态中保持渐进的、相对独立的传承和发展。但与现代科技相遇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遭遇传承的危机。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一般手工技艺、现代职业技能都存在区别,在培养目标、技能类型、培养形式等方面明确特殊指向的"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模式。民族职教的"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保持活态化、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形态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因其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也促使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时选择了不同的模式;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最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博大精深,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注意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邓小平德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邓小平德治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德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自身文化的新觉醒,关键是抓住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性和异质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在批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向新的创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