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私营企业上班的劳动者通常被称为“打工仔”,平常人们这么喊,媒体上也这么叫,好像名正言顺。可最近在一次私营企业员工座谈会上,当有的员工提出能否呼吁一下“以后别再叫俺打工仔”时,笔者细一琢磨,这个称谓的确不合适。   “打工仔”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叫得已相当普遍,可在新华词典里却查不到这个词,只有“仔”字,其一读作“ Zi”,指幼小的牲畜、家禽;其二读作“ Zai”,同“崽”,指幼小的动物。不论以哪种词义,让它和打工连在一组成打工仔一词,都很难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解释。只是这时明显感觉到如称私营企业的员工是“…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2005,(8):4-7
我们身边到国外留学和移民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有着一个到国外“淘金”的梦想。在中国人纷纷到海外“淘金”的同时,大批的外国人也来到中国淘金,即使在黑龙江这样的边疆省份,我们也明显感觉身边的外国人多了起来。在国际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外打工互相扩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在国内被“洋打工抢饭碗”,还是我们到国外去“抢洋人的饭碗”,我们都必须正确地看待。就是说,正确地看待“洋打工”,也正确地看待我们自己都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珍视目前的就业机会,让“洋打工”拔了岗位的头筹,那么,砸我们饭碗的不是洋打工,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在国外无法在与外国人竞争的过程中胜出,我们更应该问问我们自己几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张文英 《神州学人》2002,(10):47-48
“打工!打工!打工!”大概每个留学生出国前,都会雄心勃勃地准备像前辈一样,在学习之余打工养活自己,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环球时报》的驻外记者对各国的打工政策进行了采写,我们将此篇推荐与广大在外留学和即将出国留学的学子们,希望大家看后对国外留学打工政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自荐打工认识社会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关于高职试点班学生“打工”的情况韩亚平学生考职业类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来“读书”的,读完书,毕业后要就业。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问题在于学校应该怎样处理好“读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读书”读得好不一定能“就业”...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打工和做义工是学生两项重要的“必修课”。打工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而做义工是义务为社会服务,没有报酬。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打工”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认清自我,增强工作认知,累积社会经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等,然而,对大学生“打工”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打工”现象持续升温原因这一问题入手,从学校层面探讨大学生“打工”现象对学业的影响,进而提出高校对大学生“打工”现象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儿子的笔记本内,有一张1990年出版的 100元人民币,这张百元人民币,已在儿子的笔记本中,静静地“躺”了三年,说起这张百元人民币,还有一段故事。 1996年,儿子初中毕业,在等待上高中的两个多月的日子里,儿子在家闲闷着,便提出想找点活干。在我们这个小城,找点活儿并不难,但关键是儿子找活干,并非是长期打工,只是体验生活而已。因此,我开始便没当回事,可儿子似乎对“打工”的决心已定,后来竟软硬兼施,非要我们给他找个地方“打工”不可,·似乎在暑假不出去“打工”就不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既然愿意,我们便托…  相似文献   

8.
“打工”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门校外课程。为什么“打工”?或曰,“钱使之然。”或,曰“不打工恐日后为社会所不容。”亦或曰:“打工乃是能力培养之必需。”前两种说法且不去管它,单这第三种恐怕过于偏激。两年前,经过考场上的一番“撕杀”,我走进了大学的校...  相似文献   

9.
与今年即将轮岗到别校的教师话别,席间有些淡淡的忧伤,其中一句话引起我的警惕:“无所谓了,反正就是打工呗”,轮岗的教师缘何有了打工心态?  相似文献   

10.
对职校毕业生“打工式”就业的思考顾雄声随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贫困地区出现一些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采用打工的方式进行就业的现象。有的学校组织部分毕业生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继而打工就业,以此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扩大生源,增强学...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民工“盲流”引发“打工无门路,工资无着落,维权无依据”的突出问题?浏阳市探索“劳务培训”新路,成功实现劳务输出有序流动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解散“打工子弟学校”不止一次了,因为这些学校的校舍和师资基本上都不合格。但是由于几乎所有的民工都付不起贵族学校的学费,通常解散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成为盲,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与父母骨肉分离回老家去上学。这是民工们不能接受的两难选择,所以窝棚一样的“打工子弟学校”能够在打“游击”的状态下顽强地生存。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打工仔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先提出“打工”、“打工仔”这个概念 ,且最先肯定打工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百人打工全村致富”的口号。发轮镇是资中县最穷最偏僻的乡村 ,每年到全国各地打工的约有6000人 ,其中常年在外打工(三年以上未间断的)不少于2500人 ,打工收入成为发轮镇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下学期 ,我校626名学生中 ,有410名学生的家中至少有一人在外打工 ,父亲或母亲有一人在外打工的有183人 ,其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有68人。虽然这些打工仔为发轮镇经济的发展和家庭…  相似文献   

14.
张华 《家庭教育》2013,(12):36-37
案例再现 刘姓夫妇来到城里打工,把孩子也一并带到了打工的城市。幸运的是,在夫妇俩人打工的城市有很多学校都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夫妇俩在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实实在在地对老师说:“我们文化水平低,教不了孩子,平时也没有时间管孩子,教育孩子的事情就全靠老师了。”  相似文献   

15.
王云建 《教育》2006,(9):19-22
6月10日,本刊记者就听到海淀区要取缔所有打工子弟学校的消息了。当时,本刊记者觉得有些突然,“六一”儿童节时还参与过打工子弟学校的一些庆祝活动,风平浪静的,怎么突然就全部取缔呢?  相似文献   

16.
孟舒 《大学时代》2006,(3):63-64
本文重点分析了职校生择业的心理状况“,打工式”就业的利弊,提出了搞好“打工式”就业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十月是知名的“打工文学”作家。在近年崛起的“底层写作”浪潮中,“打工文学”俨然已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流。不过,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底层”作家所经历的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视野转向,而王十月曾经的“打工仔”身份注定了他的“底层写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下至上的视野提升,其实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那阵呼喊     
古北 《师道》2021,(4):60-60
“打工”一词传自香港,随着改革开放的如火如荼而变得流行,原意为“受雇于人”,后多指离乡背井到外地工作或从事劳累体力活。“打工仔”们所抱怨多在收入低微,以及那些排解不掉的“没有烈酒没有九月九”的乡愁。因“仔”字自带的年轻光晕、社会多劳多得的许诺、赚到钱就回家盖房子的期待给打工生活的疲惫以光明。  相似文献   

19.
王云建 《教育》2006,(9):27-27
针对目前北京市全面整顿打工子弟学校的行动,本刊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打工子弟学校的一位研究者郭斌。郭斌现为北京真爱教育服务机构中心主任,他近年一直致力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研究。针对“取缔”一事以及如何解决城市“流动教育”等问题,他从多方面展开论说。本刊记者将其谈话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社会因素。(1)新的“打工潮”的冲击。一些学生看到不少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急功近利,加入打工的行列,于是对学习毫无兴趣。(2)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将人才推向市场,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不配套,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待业问题严重,这样“跳出农门”的幻想破灭,这些对正在求学的学生影响颇大,渐渐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3)新生“电子海洛因”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