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生存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严峻的生存挑战,拉动了谋利的冲动和金钱的欲望,于是道德也就出现了空前的紧张。  相似文献   

2.
生存不能完全描述被探求的存在本身,生存具有不可封闭性和不可完满性。这表明了生存有许多不能明确的东西,生存会时时面对着未知与威胁。在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在时间和空间铸就的框架里挣扎、生存。人的生存结构是多样而不断改变的,生存结构不断的动态的变化带给我们迷茫、局限和逼迫我们面对痛苦。在不断改变的生存结构中,外在的生存结构影响着内在心理结构的变化。人的生存就是一个不断打破与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着“危机”,也重新完成了人生的“图式”。  相似文献   

3.
本对余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小说作了一次回顾,认为这些小说从叙述人类暴力血腥的生存状态到反映人类孤独尴尬,苦难深重的生存境况,最后归结到了对人的生存信念的揭示:坦然承受一切血腥,苦难与死亡,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4.
生存问题是人类始终面对并要永久加以解决的问题,也应是一切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虽然在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做了很多有关人、有关生存的论述,但过去的研究多数都是抽象多于具体,也就是说与现实中的人还有很大的距离。而生存论目标作为一个新范畴被提出,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可以引发更多的人来思考人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通过小说中四位主人公或“轻”或“重”的生存选择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人类生存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源于生存意义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以及生命历程的不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肯定人类生存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6.
生存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生活观念的变化,而生活观念的变化,也会促使生存方式的转变。《金瓶梅》中各色市民人物的行为方式,观念形态,生存方式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现实人生状态,同时表现出当商业观念的充斥于整个社会、观念统治了鲜活的人们之时的社会灾难。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女性也开始觉醒,一些先驱者,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开始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生存命运的把握,发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呐喊。  相似文献   

8.
教孩子学会生存──素质教育评说之七周国萍我们知道,孩子刚出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的生存能力如何,取决于孩子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来越采越高,也为孩子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给...  相似文献   

9.
1、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文化分不开,不能摆脱传统文化之网。文化活动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不管是否了解传统文化,也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10.
动物界尽管存在着残酷的生存斗争,但是也存在着相互合作和帮助的现象,这是由生存需要导致的结果。不同的动物之间有时有着相对稳定的互相关系,特别是大动物和小动物之间。在同一动物种群之中,也存在着为了种族的生存让某些个体作出牺牲的情况(如蜜  相似文献   

11.
对生存终极价值的探求与追寻,张爱玲虽然持悲观态度,但她并不就此全然否定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明知世界无情,也要尽力燃烧”,这可视为张爱玲生存哲学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12.
陈仕伟 《高教研究》2007,23(1):50-54
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就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因此,人的生存就是实践生存,要实现生存范式的转变就必须对实践的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但是由于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的思想往往会落后于现实,因此,在实践生存中会犯错误也是必然的。这并不可怕,关键就在于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样人的实践生存就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实践生存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潜在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学校倡导校本教研的时候,叙事研究成为了一线教师所青睐的一种“平民研究方式”,有的人认为,“叙事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方式或研究方法而已,然而,笔者觉得,“叙事研究”也是一种研究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兴起为教师在思考中生存,在生存中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叙事研究的兴起正逐渐在改变着教师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走向的逐步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以大众文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影响为出发点,对东西方大众文化产生的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众文化对民众具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但同时,也对国民的生存价值、意义等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亟需对大众文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17.
冻结的精子和卵子1000年后也可能复活王晶译鑫承校地球上大约生息着4000种哺乳类动物,其中能像人类一样健康地生息繁衍的仅限于一部分动物,其余的野生动物均被人类夺去了生存地,正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些鸟类、爬虫类、两栖类、鱼类也处于难以生存的状态。就拿日...  相似文献   

18.
杨爱芹 《现代语文》2006,(6):116-117
葛水平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以对底层生存的真诚体恤,深刻地思考中国贫困地区乡民们艰难的生存境遇,这种思考既有形而下的原生态生活状貌的描摹,也有形而上的心灵世界的叩问。在继《地气》、《喊山》之后,作又以《浮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情感与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以对乡土记忆中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展示了底层农民悲凉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身世道际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赋予了张爱玲产生存在思想的土壤,张爱玲以个体的“人”为切入点,描绘了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的焦虑、畏惧和异化,以及被抛入荒诞世界中的人往往用自欺来逃避生存焦虑的现象,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这是张爱玲存在意识的体现。对文明的批判,张爱玲也表现出存在色彩,存在意识使她的作品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