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95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学会运用24时计时法来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2.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掌握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来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运用24时计时法来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且能与普通计时法进行转换。
  2.让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银行等部门的应用,并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发现并归纳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中的0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画面)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输给了乌龟,它心里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和理解数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下面以“24时计时法”教学为例,谈怎样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9页例3。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学会计算跨24时的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跨24时的经过时间。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1.猜谜语: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2.导入揭题:时间是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要认识时间,巧妙地安排时间来学习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24时计时法的应用)二、实践探究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汽车票、火车票、电影票、…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单元涉及24时计时法及一些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法,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介绍它是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的一种计时制。教材把教学重点放在“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换算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宴际,学生难以体会两种计时法的优劣,感受不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4时计时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场景应用,学生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手机、笔记本等途径,已经频繁接触。只是他们没有意识把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建立起某种联系。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水平还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形象,而"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8.
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我们开展了数学课"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研讨.然而,学生先学能力有强弱,学习水平有高低,如何走进"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成为我们思索的焦点.下面,我们以"24时计时法"一课教学为例,且思且行,留下了些许感想. 思考一:课,从哪里开始?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24时计时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和学习有关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在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中出错。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两种计时法。具体活动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出示图1,问:这个时刻,两位小朋友分别在干什么?你能记录钟面上的时刻吗?学生出现了:9时、21时、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册第52—5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掌握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方法。3,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互换的复习中,通过回顾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建立时间计算和想象钟面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外出探亲的情境中经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数学活动,发现数钟面、计算时间轴、分段转换计算等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相似文献   

13.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24时记时法。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发现并理解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12时记...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我频繁出示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某时刻在干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练习“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时,我继续呈现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在某时刻相应地做什么,并要求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如:×××同学今天凌晨4:00梦见七颗龙珠。(4:00)×××同学今天早上7:20到校。(7:20)×××同学今天上午10:30出现头晕现象。(10:30)×××同学昨天14:00在上学路上看见两个小朋友打架。(下午2:00)×××同学下午5:35放学回到家。(17:35)××…  相似文献   

15.
"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换的方法,感受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16.
梁兆秀 《教师》2013,(4):51-51
一、智慧导入课堂——开始生成智慧生成智慧的课堂应该有一个智慧的导入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动的导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人环节:将原本安排在课尾的“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重新整合,调整到课前的导入。告诉学生“从卉到今,人们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的每一次改进就预示着科学的每一次进步。从水钟、影钟、沙漏一直到我们现在所发明的钟表,计时越来越准确。”在解说时,我随机利用钟表引出本节课学习要用到的钟面。整个过程细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导人环节上,学习兴趣的火花立即被点燃。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单元涉及24时计时法及一些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法,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介绍它是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的一种计时制。教材把教学重  相似文献   

18.
所谓“四化”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从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思想内容实践化四个环节人手。此设计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人的逻辑思维特点,又贴近新课程数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现以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为例,谈谈小学数学“四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49—52页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进行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互相转换。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设疑引入1.猜谜语。世界上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而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2.设疑引入。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中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比如上课、做作业、吃饭等等。…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现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几点做法。一、互考,激发兴趣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出题考学生,即互为老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一课的练习环节时,我没有拿书本上现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