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所讨论的地方电视,主要是指城市台、地市台,还包括省级非卫星频道特别是省台城市频道。本文分别从新闻文化定位、“新闻立台”的实践理念、“新闻立台”的功能认识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对地方电视“新闻立台”予以概念审理,并引申出相应的方略理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扬州先后获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这既是扬州城市地位和品位的体现,也是宝贵的新闻资源。作为地方电视媒体,我们对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呼应国家战略,创新融合传播,讲好扬州故事,将精心制作的新闻和文艺作品传播、推送给更多用户,从而提振和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舆论场。  相似文献   

3.
朱克燕 《东南传播》2011,(10):135-136
地市级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媒体的优势,树立正确的理念,积极宣传传统节日。三明电视台充分运用“我们的节日”这个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三明实际,注重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现代价值。精心策划,共制作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七个传统节日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在重大的节日宣传中有效发挥了地方电视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这股潮流实际上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这类新闻至今仍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误区,因此很容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本文试图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人文关怀”、“三贴近”等概念在当下的本质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黎宇文 《新闻世界》2009,(10):101-102
本文将“绿色收视率”理念引入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提出通过培养“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生态环境,挖掘“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素材,创新“绿色”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模式,建立“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综合评价体系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6.
许宁 《新闻实践》2006,(5):45-45
地市级电视媒体如何提高竞争力,是电视人关心的话题。从近几年各地电视媒体新闻栏目一些成功范例来看,突出地方电视新闻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法宝”。所谓新闻的“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贴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是指新闻事实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新闻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与释放、二十一世纪初的民生新闻的激荡与喧嚣,在理念磋撞与技术发展的当下,必将面临一个新的转型和升级.本文从电视民调新闻的角度观察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发展路径,探讨电视新闻引入民意调查对其新闻价值、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依依 《新闻世界》2013,(10):205-206
城市台是地方媒体,在央视和省级卫视双重挤压下,在新闻、电视剧和综艺三大收视类别构成的电视环境下,“新闻立台,,成为城市台打响反击战最强有力的武器。本文以厦门电视台为例,试分析城市台在发展中是如何践行“新闻立台”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杨阳 《新闻传播》2024,(2):87-89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频繁出现在新闻传媒行业里。融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媒宣传理念,它是把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载体的共同点和互补性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以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之间的共融。新闻策划在整个新闻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让新闻制作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保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也要在融媒体的背景下让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得到提升,来满足融媒体时代的要求,便于更好地实施新闻策划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各地“民生新闻”如星火燎原,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地方电视媒体开办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成为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11.
王敏 《现代传播》2023,(12):10-19
尽管同样遭受全球化和互联网冲击,中国并没有出现西方地方新闻业衰落而导致的“新闻荒漠”,反而构建起了空前繁荣的地方性新闻渠道。但一个悖论现象是,许多地方媒体不同程度选择了“去地方化”的内容生产策略,形成追逐全国范围内热点新闻事件的“远程报道”常规,以及高度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省级媒体客户端“S新闻”作为田野个案,聚焦于“去地方化”如何成为都市类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合法性机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立足于地方的新闻生产路径。随着融合的“进阶”,地方媒体新闻生产陷入“漂浮的地方性”与“脆弱的全国性”的双重困境,使得“再地方化”成为媒体重构合法性身份和专业价值规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小易 《视听界》2007,(5):12-15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地方新闻异军突起,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这种后来被学者们命名为“民生新闻”的新闻形态,与当时占据主流电视媒体主流地位的“联播体”新闻相比,无论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还是在报道风格以及受众构成上,都大异其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其产生、发展的意义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是辽沈地区电视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一年,央视挟品牌、优势不断蚕食区域收视市场,辽台、沈阳台以本土化娱乐、民生新闻两张王牌连创收视新高。面对如此形势,作为省内唯一教育专业电视媒体的辽宁教育电视台该如何应对?我想另辟蹊径,利用“播出季”理念进行资源重组和节目调整,不失为教育专  相似文献   

14.
顾旭光 《视听界》2009,(4):108-109
电视媒体具备“24格”记录画面、摄像器材小型化、大众化的优势,通常排斥以“定格”记录画面的图片作为报道资源。但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电视媒体不仅大量采用了图片新闻,而且将图片制作为宣传片、栏目片头和音画短片广泛应用,从而大大丰富了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电视传播效果。只要有机运用,精心剪裁,新闻图片便会成为电视精彩的第“25格”。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电视媒体的经营理念已从“媒体经营”向“经营媒体”转变。在“经营媒体”中,各类电视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间,开展“活动营销”受到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的青睐,对经营电视媒体具有经济力——以最少的资源完成电视媒体的经营工作,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率,得到最高利润回报。  相似文献   

16.
张春朗 《声屏世界》2016,(11):17-19
在地方广电集团的改革发展中,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有其特别之处。在媒体融合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深圳广电集团积极整合各类新闻资源推动改革,大力推进改革和转型升级。作者在观察媒体融合实践中,提出了传统媒体盈利生存、版权秩序、“集体无意识”等问题,触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陈曦 《传媒观察》2007,(5):53-54
全国“两会”是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但也是一次新闻资源“占有不均”的新闻大战。地方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是“弱势”,一般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分得一杯羹”角色,主动性、创造性都不能像在地方“两会”中发挥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18.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新闻”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地方媒体刊登播发的“本地新闻”;从更大一些范围看,是指全国性媒体刊登播发的与“全国性新闻”相对应的以地方区域为范围的新闻。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从“本地新闻”中发现具有更大范围的新闻价值的“全国性新闻”的课题。 何为全国性新闻?这实际上是由具体媒体所面对的读者范围所决定的。地方新闻的全国意义,就是全国读者的普遍兴趣。这不是简单的概念的转换,而是读者对象的转变。因此可以说,地方新闻与全国性新闻的主要区别,是它们读者群大小范围的不同。要将“本地新闻”向“全国性新闻”转化,首要的课题就是寻找全国范围的读者的共同兴趣和共同感受,给地方新闻注入全国性的因素。这里根据我对一些稿件的接触,谈一谈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勇 《声屏世界》2007,(12):13-14
当新一轮电视真人秀节目又开始肆意炒作、方言栏目剧遍地开花、电视民生新闻热火朝天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一系列电视公益慈善活动恰似一缕清风悄然而至,并以其“致力于维护公众利益,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理念,在不断整合资源、丰富电视荧屏、彰显媒体文化功能的同时,使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得以实现新突破,在全社会最广泛人群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力提升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电视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品牌建设中内容和路径创新的一大新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