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具体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要促进高校多元选择学生,要利于基础教育并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将综合素质评价逐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入高考,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联动机制。改革招生管理体制,增强高校选才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在即。目前,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教育和考试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热点内容。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而且打破了"惟分数"的招生模式。与此同时,作为培养"立交桥"的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改革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为:坚持标准化考试,统一组织;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4.
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江苏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总体要求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江苏实际,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科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录取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等方面协同改革,逐步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评价,具有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与引导高中教育的双重价值。美国近年兴起的素养成绩单评价模式使用电子交互平台,真实、全面、立体地记录学生的成长,展示学生进步过程和素养发展水平;它通过改变传统高中生成绩单做法,推动美国高中教育和大学招生方式变革。借鉴美国素养成绩单评价模式的经验,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要明确其育人价值,将过程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发挥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主体性作用,加强综合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高考招生体系,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国高考改革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在肯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高校招生录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问题却引发了学者们的担忧。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改革中面临诸多公平性困境,如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政策欠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对高考的功利性追求等。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改革与出路需要政府、高校、普通高中学校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已不在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突出优秀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力求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评价考查体系,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理论的基础教育,而更应该将重点落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上.  相似文献   

8.
高校英语教师教育的评价,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评价理念的落后性,评价内容的狭窄性,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方法的简单性和评价作用的局限性.建立与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促进高校英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不断提高,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中国考试》从考试制度、测量理论和技术、考试方法及实践等方面,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多视角、多层面研讨。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与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高校多元录取改革,分类考试与录取,等。2.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理念,外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外语考试质量标准研究,外语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外语能力需求与测评现状研究,形成性测评的实施现状及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0.
董斌  张玉 《文教资料》2010,(20):220-221
素质教育是高校改革的核心要求,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现行评价体系的运行结果作出响应,通过发挥反馈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对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受益,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改革进度。  相似文献   

11.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被列为“四大音乐剧”之首。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恐怖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的紧张感和完美的布景,成为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朱永生先生的理论.连贯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话题的连贯是内部条件的一个方面。本文从话题同一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得出的结论是:《狂人日记》虽然语言荒唐,思维跳跃性大,但全文紧紧围绕同一个话题——“吃人”,所以《狂人日记》是连贯语篇。  相似文献   

13.
以书写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要艺术手段的长篇历史小说《历史的天空》,虽然在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与书写方面有所探索,但是在塑造英雄人物梁大牙、描绘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方面却表现出对过往文学经验过多的沿袭和重复言说.渗透在文本内部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也显得比较保守,没有更深层次的开拓.在对抗战记忆的文学书写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在战争记忆书写方面艺术创造力的相对乏力.  相似文献   

14.
15.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论语》中的篇章,对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19.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学巨匠,在恐怖小说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艾德加·爱伦·坡试验了他自己对人的本质独树一帜的想法,揭露了人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在自我中的人格分裂,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人格分裂以及在与社会交往中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与很强的自传成分连在一起的东西。她将自己的经历、对传统道德因素的深刻洞察以及当时广泛流传的新思想统统融入到了女主人公麦琪身上。作品中不仅保留传统的一面,同时也不乏许多现代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