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丹 《科学中国人》2006,(6):101-101
20世纪是物理学辉煌的一百年,作为前沿学科的粒子物理又称高能物理, 从问世以来的半个世纪发展迅猛。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自已的高能物理实验基地,中国科学家开始登上高能物理的世界舞台,郑志鹏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从物理I学科的特点探讨交叉项目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已产生了许多新的、富有极强生命力的边缘学科,成为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3.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支柱之一。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4.
分子生物学的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自然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有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在物理学领域,它不仅全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革命也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第二次变革发生在生物学领域,是由于物理学和化学广泛而又深刻地渗入生物学的结果。这次变革以50年代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和蛋白质晶体结构的阐明为标志,确立了蛋白质和核酸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开辟了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新学科──分子  相似文献   

5.
自然学科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早进行研究的就是物理学科。物理学最先起源于西方国家,在物理学科引入中国之后,其发展和研究方式方法呈现出了和西方国家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西方国家对于物理学科研究方法呈现出了浓厚的物理学的思想和文化;第二个方面是中国对于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的是熟练的应用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20世纪物理学的进展,在未来几十年内,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显然会与20世纪有所不同,物理学的“面貌”也会有很大变化。 可以认为,物理学研究,从总体来说,进入了新的、更深的层次(不论从对粒子和场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还是对复杂行为的研究以及对生命过程的探索等等),要探索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物理学基金论文产出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首次得出物理学科学基金投入的总体产出绩效以及主要学科、国家、机构产出绩效的各项指标,这对于评估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科学基金制对世界物理学的学科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科学基金制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物理学研究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创造出卓越的科学基金论文产出绩效和贡献度。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电中性的电离气体,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物质形态,具有数密度近似相等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其产生和运动主要受电磁场力的作用与支配,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等军事强国就可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性能。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最早开始进行等离子体实验,重点是等离子体在高空超音速飞行器上的潜在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休斯实验室进行一项为期两年、投其研究成果明显领先于美国,据报道,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已经开发出第…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创立和爱因斯坦对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纪念这些科学巨人的伟大贡献,不禁使人想到:是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成就了20世纪的这些伟大发现。现在,物理学正面临新的危机。笔者自1992年以来研究一种新物理过程,涉及的问题存在于实验室工作和天体物理等多个方面。在实验室方面有:室温下电解重水可出现“超热”和(d.d)聚变;低电压下氘气辉光放电产生>~10keV-100keV的X射线和γ射线,并且也有(d.d)聚变……这些都超出了现有核物理知识范围。具有更大挑战性的是:室温电解轻水(~…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20世纪堪称物理学世纪,物理学家繁若群星。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旗手,那么下半叶当推杨振宁。 正像相对论与爱因斯坦一样,规范场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1954年,杨振宁与R.L.米尔斯共同建立了  相似文献   

11.
一、21世纪物理学的几个活跃领域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目睹了人类分裂原子、拼接基因、克隆动物、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纳米加工和探索太空。很难设想,若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原子能、没有计算机、没有半导体,现代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物理学也经历了极其深刻的革命。可以说,物理学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发展,其活跃的前沿领域很多,是最有生命力、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支柱之一。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分配、富集、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演化规律是当前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印科学合作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永正  梁立明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34-1640
选取SCI-E数据库中的1699篇中印合著论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科学合作的发展进程,考察了中印科学合作的网络结构和中印科学合作的学科分布。结论是,中印科学合作可以分为起步、缓增和激增三个阶段;中印科学合作网络包含12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是中印共同的最紧密合作伙伴。中印科学合作的主要领域是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在物理学领域,中国和印度更多地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其它国家主导的超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4.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内取得的各种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地球、行星以及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牵引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孕育并催生了行星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文章在分析国内外行星物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星物理学与传统学科及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我国未来行星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量子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一种分支,与普通的物理学研究的宏观领域不同,量子物理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也因此人称为量子物理学未研究量子现象的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始于20世纪初,显微镜与望远镜不断发展,物理学家门通过对微观世界中粒子组成与运动规律的研究逐步讲量子物理学建立起来。量子物理学的现象并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其理论极其抽象,其数学工具比较艰深,要想对量子物理学有一个深入研究与了解,必须对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进行研究。文章基于高中生视角,以多元化客观化的态度分析研究问题,对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作一个浅析。  相似文献   

16.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17.
王主玉 《科教文汇》2011,(9):206-20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档案馆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21世纪传统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数字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未来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界的重要科学基础,物理学的研究及其应用一直是、并将继续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为应对21世纪各种挑战(如能源短缺、环境保护及大众健康等),物理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20世纪初叶发生了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前者使人类对宇宙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有了革命性的认识,产生了核能的利用;而后者使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后半叶,正是由于一批物理学家、化学家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发现了D N A双螺旋结构,才导致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为人类从分子水…  相似文献   

19.
苏丹 《科学中国人》2006,(11):105-105
20世纪是物理学辉煌的一百年。其间物理学的领头军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作为带头的大科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的迅猛发展,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它带动了物理学其他分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技研究的前沿。通常我们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但是20世纪多位绝对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认为,或早或晚物理学理论大厦的建设终要竣工。出于什么考虑他们有此共识?如果真的如他们认为的这样,那对于人类的理性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认真分析和了解这些理论物理学家的相关思想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解答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