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松华坝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云驹  许建初  潘剑君 《资源科学》2011,33(12):2370-2375
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率一直是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生态补偿实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本文以云南省滇池松华坝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不同生态补偿措施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补偿效率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2.69×10^4元/hm^2)可以作为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依机会成本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受市场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宜直接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根据意愿调查法计算的补偿标准(1.28×10^4元/hm^2)可直接作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相结合有利于确定更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还表明不同的生态补偿措施具有不同的生态补偿效率,在假定的生态补偿措施中,种植结构调整、坡地退耕还林、平地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补偿效率依次降低。研究也暗示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重视生态补偿措施的选择和生态补偿效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李文华  刘某承 《资源科学》2010,32(5):791-79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结构性的经济政策缺位,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基于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和分析,本文明晰了中国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原则,分析了补偿的标准与途径,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同时就我国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凌  郭嘉欣  王灵恩 《资源科学》2020,42(9):1816-1826
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梳理和生态经济分析框架,在总结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型等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内涵特征、利益主体,并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形成生态旅游供需对接平台,具有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内生性和循环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主要涉及游客、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是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在有机合作和投入建设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产转换为生态性旅游产品,游客通过付费购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对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从而构建可持续的“交易—获利—激励—再交易”市场化补偿路径。这一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产权的确定,关键是资源生态价值的实现,核心是生态服务功能交易的互动激励,而多方博弈中政府的调节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限制开发区是重点扶持的保护型开发区域,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分析了限制开发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理论研究不足、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建设,规范生态补偿;国家统一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微观态度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的不同类型及其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论文首先分析了西安周至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现状,再依据西安交通大学农户生计与环境课题组2008年4月在西安周至县王家河乡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地农村居民对退耕还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收入变化认知,以及对林业政策和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态度等,并将农民对林业政策的态度、收入变化认知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当地存在着对林业政策持有不同态度、退耕还林和建立保护区后家庭收入变化、非农收入比例、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五种类型农村居民,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不同类型农民的生态补偿接受意愿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6.
黎洁  李树茁 《资源科学》2010,32(8):1505-1512
本文从微观态度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的不同类型及其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论文首先分析了西安周至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现状,再依据西安交通大学农户生计与环境课题组2008年4月在西安周至县王家河乡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地农村居民对退耕还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收入变化认知,以及对林业政策和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态度等,并将农民对林业政策的态度、收入变化认知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当地存在着对林业政策持有不同态度、退耕还林和建立保护区后家庭收入变化、非农收入比例、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五种类型农村居民,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不同类型农民的生态补偿接受意愿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7.
贾卓  陈兴鹏  善孝玺 《资源科学》2012,34(10):1951-1958
以玛曲县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风险效益成本比较法,分析各乡(镇)实施生态补偿的参与成本和草地生态服务的贡献,并计算出各乡(镇)的风险效益成本比R。以各乡(镇)的行政边界为生态补偿的空间边界,以风险效益成本比R为生态补偿的优先程度,将玛曲县的8个乡(镇)分为一类补偿区、二类补偿区、三类补偿区,采取有差别的补偿政策。在生态补偿初期以参与成本为补偿标准,在生态补偿中后期以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为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生态补偿初期尼玛、欧拉、曼日玛为一类补偿区,应优先得到补偿,补偿标准分别是3811.20元/(hm2a)、3889.77元/(hm2a)、3763.20元/(hm2a);②为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效率,应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建立动态的监测体系,及时调整补偿的优先度和补偿标准;③补偿时要进行畜牧业养殖模式转变、劳动力有效释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从根本上协调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关系,从而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8.
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构建流域补偿与流域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对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流域保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流域补偿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流域补偿的原则、对象、范围、标准、机制和立法等。在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小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形成的4个条件和运行机制。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以“水权交易和异地开发”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是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以市场推动为主的“水权交易”模式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促进了流域补偿与保护的关系,而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异地开发”模式,流域补偿与保护的关系脱节。因此,认为市场在流域环境保护与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统一管理与协调,明晰水权和制定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与立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补偿概念的解析,推导出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在对榆林煤炭开采区进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指标权重和补偿顺序;以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本的损失、机会成本、恢复成本等作为补偿依据,提出了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费用的测度方法.运用榆林煤炭开采区神木县域的相关调查数据,对本文构建的包括生态补偿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测度方法在内的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进行了应用和检验,并得出榆林煤炭开采区神木县域内的生态补偿额度.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全面评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据此确立了生态补偿的上限标准和分摊机制,并尝试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动态价值变化确立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724.56亿元,比2002年减少了125.3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a,其中中央政府为18.45亿元/a,受水区地方政府为27.67亿元/a;生态补偿支付标准中央政府为7.1亿元/a,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4.26亿元/a、3.93亿元/a、1.12亿元/a和1.34亿元/a。本文最后建议改革现有南水北调工程水价机制,继续加大生态补偿中央纵向转移支付,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12.
耿翔燕  李文轩 《资源科学》2022,44(10):2153-2163
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是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归纳法和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2年的614篇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维度看,依据关键词共现强度和实践政策变化,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2004—2011年)、快速发展(2012—2016年)和拓展深化(2017—2022年)3个演变阶段;从空间特征看,研究主体呈现出由流域局部到整体、从省内到跨省流域研究的趋势;从研究机构看,文章发表单位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类院校,各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②从研究内容看,内涵与功能、补偿意愿、补偿机制、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实践先后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应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在多功能协同的补偿机制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形式探索、科学化差异化补偿标准测算、综合成效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以不断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体系,促进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从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有关理论入手,在分析了中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矿区生态补偿的社会补偿形式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和造血式补偿形式,完善矿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玉新  魏同洋  靳乐山 《资源科学》2014,36(11):2442-2450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改进。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一年之后,选取了内蒙古中部典型草原四子王旗,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个人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牧民对该政策的评价,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口统计因素、生产条件以及政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牧民对该政策总体评价为一般和满意,不满意的牧民比例为31%,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民族满意度水平都有所差异;88%的牧民认为政府草原生态补偿发放及时,但有71%的人认为补偿标准低。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牧民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主要有民族、补贴金额、草料支出、对补偿标准以及对发放是否及时的主观评价。因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标准,结合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并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才更有利于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思雪  林汉川  方巍  胡海晨 《资源科学》2015,37(10):1912-1919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难点,即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本文通过对生态补偿机制构成要素的识别,围绕谁补偿给谁、补偿额度是多少、补偿资金从何处来、如何进行补偿以及补偿效果怎么样五个维度,从资金运作链和行为效应链分析了补偿机制的隐性运行机理。以此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类生态补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中,应更加重视环境价值,同时应充分考虑空气洁净度、空气负离子含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稀缺度等的价值或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辽河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大伟  常亮  侯铁珊  赵云峰 《资源科学》2012,34(7):1354-1361
本文在分析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河干流的源头——福德店和辽河干流入海口——盘锦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辽河流域居民的支付意愿(WTP)和补偿意愿(WTA)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利用非参数估计法,测算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160.72元/(人·年);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利用参数估计法,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255.97元/(人·年)。这样通过同时测量受访者的WTP和WTA,并进行平均值处理,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受访者的实际支付意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独测量受访者支付意愿(WTP)以作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依据所带了的补偿金偏高问题。最后,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方式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方面提出了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我国的生态补偿措施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的起始阶段和9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起始阶段,我国主要是针对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森林的公益性进行探索性补偿;在快速发展阶段,补偿范围拓展到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农村新能源、农田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政府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从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补偿范围过窄,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标准不合理和基础性支撑制度缺乏等。基于这些问题并参考相关的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逐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优先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因地制宜确定补偿标准,使监管与评估社会化,以及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的基础支撑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处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陕西省旬阳县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生态补偿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谁来补偿和向谁补偿、补偿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等.笔者认为,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或权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事实上发展权利的不平等,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这种权利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沿线享受生态服务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是提供补偿的主体,而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与社区居民等是接受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在当前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界定尚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应强化中央政府对生态补偿的干预力度;在产权界定比较明确,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情况,可逐步侧重于利益主体间自愿协商的解决途径.在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要关注为地方创造发展的机会、空间和政策;生态补偿方式应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平  张文彬 《资源科学》2014,36(8):1670-1678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一般通过政府和农户签订委托——代理契约的形式实施,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成为后退耕还林时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不同类型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问题,探讨政府与高技术农户和低技术农户之间生态补偿契约的效率问题。研究显示,政府和农户经济收益信息的不对称会使高技术农户低报自己的收益以获得信息租金,获得高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增加契约的激励成本;而低技术农户获得低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影响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增加契约的摩擦成本。最后讨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如何减少生态补偿契约效率损失的对策,提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应根据当地高技术农户和低技术农户的比例和生态环境产品的关注度进行权衡和选择,以减少契约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西部流域源头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西部流域源头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其现状,提出了西部流域源头生态补偿问题。在分析西部流域生态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认定了西部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确立了生态补偿的原则,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