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我国教育创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类研究生培养无疑对体育事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四川省体育类研究生培养在层次、结构、形式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必须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复杂多样要求研究生教育培养在层次、类别和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发展需要改革我省体育类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2.
韩丁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113-119
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概述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研究生专业结构的学位制度背景,分析了体育类研究生专业的形式、布局、科类、地区和层次结构的状况,提出了体育类博硕士专业目录的分层化、体育类博士专业授权的迁移化和体育类硕士专业形式的多元化等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跨专业报考体育类研究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对体育类院校招收跨学科研究生问题的分析,从制定科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跨学科体育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事业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扩大.加上进入高学历的培养阶段,很多体育类院校把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了理论阶段,而忽略了对其专项技能的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作为各个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之一,随着培养人才数量的逐年增多,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学历偏低的现象.为了更好地配置日益紧张的教育资源,使得体育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应有的专业技术技能的锻炼得到保证,通过对我国4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的术科开展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走访访问各高校专家学者,找出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设置,适当的增加术科课程量,保质保量地设置研究生术科课程,最终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整体教育水准的提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资力量不足成为了影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师资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相比国家的要求还有更大的差距.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推出了教师的在职研究生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整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多方面对这两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探索交互教学模式在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为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54人)、2011级(69人)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十一周的交互式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性教学,实验前后采用智力效率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江西师范大学2010、2011级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智力效率均高于全国常模;交互式教学使高智力效率组的人数与比例提升,低智力效率的人数与比例也有明显的下降,实验组后测男、女的智力效率均分也都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后测女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在研究生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具有可行性;(2)与传统教学比,交互式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智力效率提高。但是,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多。  相似文献   

7.
探索交互教学模式在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为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传统教学相比,交互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组织,其中小组探讨和合作是关键,教师引导起主导作用;交互式教学使高自我效能组的人数与比例显著提升,低自我效能组的人数与比例也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高恒  马艳红 《体育科技》2013,34(4):95-98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体育研究生就业困难重重。为帮助体育类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就业心态,把握就业过程中的利弊,对辽宁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心态现状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方面,对于如何帮助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促进成功就业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鸣鸣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20-1022
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类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利于提高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体育类实践教学的整合力。以体育类实践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知识,在高校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探索性地对体育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进行探索,构建体育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3种模式,并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体育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体育事业空前发展的今天,高校体育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高校体育类社团也自然成为了学校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组织.高校体育类社团具有多样性、民主性、群众性,在全国各个高校体育类社团也成为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增强自己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个十分方便的舞台.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类社团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对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类社团活动的调查与分析,分析高校体育类社团发展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CSSC 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2009)、《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评价方法各有特点,并指出了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全国通用的核心期刊评价标准等建议,旨在完善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以确保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结合体育类本科教育的特点,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理论和软件AMOS7.0效应分析,构建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模型,得到了该模型的4个维度和15个观测指标的标准化负荷系数,从而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该评审指标模型为体育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跨学科考生报考体育类研究生比例不断攀升,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带来的是利弊相接。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报考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类研究生的跨考生有33.24%为跨考,38.84%跨学生考生对原专业不满意等。跨学科考生具有能够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等优势,但跨考生报考时易出现不理性因素。通过现状调查以期为考生的报考选择及体育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逐步进入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的阶段.体育行政部门职能的释放,为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仍然面临着内部管理不规范和外部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保障组织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在职教育是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的,因此教育改革不仅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还给教育的在职培训单位提供了更大发展机遇。通过教师的在职教育,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虽然在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度和职业满意度增加,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在职教育的培训单位和参加培训教师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招生情况、课程与教材、师资力量、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五个层面对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就如何提高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与建议,为各培养单位和决策部门提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体育类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论述高校体育类专业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就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意义、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做了阐述。旨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体育类项目的教学、训练能力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其职业素质能力中尤为关键的能力之一。目前状况是,一方面研究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理想的合格人才。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质问题是导致体育院校研究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提高体育院校研究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可以通过科学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科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体育精神培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和灵魂,成为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提高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将体育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大学生体育类社团作为体育精神培育的载体切入,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大学生体育类社团建设和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为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建设发展及体育教学、体育精神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属两个不同的独立系统,虽然二者之间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侧重点不同,但都包括了体育大学生、体育院校、高校教师等共同元素,且之间相互联系.因此,文章分析了体育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体化协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