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品德教育是课程教育的核心,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将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初中思品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塑造优秀个性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不渝的将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得到培养;二是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人人都可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为培养创新而教育.而且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建斌 《中学文科》2009,(2):104-105
“结合科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周游 《考试周刊》2009,(14):153-154
地理教学应有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书育人的,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长期以来,尤其是当前,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品德教育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本学科的德育功能不断加深认识,从地理教学的总目标中,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探索进行品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以达到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5.
杨绿 《陕西教育》2008,(3):28-2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英语学科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对学生掌握、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实际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6.
以“空”、“虚”、“死”、“差”为特征的传统教育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构建师师、师生、生生多向创造互动课堂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提高教育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德育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思想保证。下面根据语文科的特点,谈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培养其辩证观点的问题。一、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有机体,矛盾的统一体,都具有两重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辩证地认识事物,树立“一分为二”的思想,防止片面性,培养其全面看问题的观点。三册教材《骆驼和羊》就形象地  相似文献   

8.
“要做学问,首先必须学会做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把品德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品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工作。怎样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去,怎样把德育与抽象的、概念性比较强的数学学科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胡红英 《学语文》2006,(6):35-36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重中之重。而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因为,作文的价值就在于标新立异,在于创新。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都是在讲文章应该有新的东西,是作者刻意追求创新的产物。没有新意的作文很难称得上是一篇好作文。  相似文献   

10.
以“空”、“虑”、“死”、“差”为特征的传统教育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必须构建师师、师生、生生多向创造互动课堂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提高教育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课程内容的创新方法:调整课程结构;把握教学尺度,突出知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途径:教学上要创造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验证型”实验和“探索型”实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用目标教学架构学生清晰而有力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是:一、综合分析教材,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目标教学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自觉行为。所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同为德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师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不只是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每个教师的义务。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本文拟就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数学学科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动脑动手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育科学》2005,(5):F003-F003
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培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双基’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区域创新教育的实践体系”为总目标,以“创新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区域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原则策略方法研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区域创新教育教学设计研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于1999年正式启动区域创新教育整体改革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作为中小学审美教育之一的音乐学科教学较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具有更大的作用。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并通过音乐教学的内容实现品德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赋人格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体现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这是21世纪我们所需要的能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品质。任何一种品质都需要长期的形成过程,应该从小抓起。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作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提高。因此,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学科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一、高屋建瓴,培养创新意识作文早起步,要以学生放胆为核心。在学生有一定作文基础之后,加大教师的引导力度,“高起点”“多实践”,是提高作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低年级作文当中,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力求达到:内容——求异;构思——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 ,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 ,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为重点 ,应该是创新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时代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 ,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丰富的联想力、发散性思考力等…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广阔阵地。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记录,更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素材,可把情感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会做人、会作文的综合素质。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品德教育将会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必将成为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