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对四川省中江县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的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确定控制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2)非独生子女中首胎孩子的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显著高于非首胎(p<0.05);(3)初中生安全感及确定控制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p<0.05);(4)学业成绩在前25%的学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极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1),确定控制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5);(5)父母外出务工类型及外出务工时间、学生性别差异对初中生安全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清华大学李虹教授(2004)提出的生命愿景理论,通过对昭通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及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生命愿景的测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生命愿景水平在"追寻生命意义"方面明显高于在校大学生,在"生命控制感"、"积极的生命意义"、"消极的生命意义"等方面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测量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探讨贫困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通过检索和筛选文献,共纳入20篇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Z=2.67,P0.05),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Z=2.56,P0.05),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差异上不显著。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独生子女和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对208名大一新生施测情绪智力量表(EIS)、自尊量表(SES)和应对方式量表(CSQ),以探讨情绪智力、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应对方式方面,文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上均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在合理化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求助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情绪智力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他人情绪管理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自尊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文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有效依据,采用SCL-90量表对198名文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后筛选出异常个案,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显示:高中文科生在SCL-90量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我国正常青年组常模(t=10.26,p0.01),女生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3.48,p0.01),高一的总分显著高于高二(F=3.40,p0.05),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本科以上学历父母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初中、高中、本科(F=3.00,p0.05),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专制型、放任型。最后得出结论:文科高中生存在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使用问卷法对4745名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进行调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情况良好,他们应对挫折时主要以积极抗挫为主;(2)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生源差异不显著(P0.05);男生的积极抗挫显著低于女生(P0.001);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抗挫力、积极抗挫能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P0.001);体育专业学生的抗挫力及各因子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P0.0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P0.001),表现出随年级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地方高校新生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家居环境(城镇或农村)、子女构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状况、家庭收入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类型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差异研究.结果:家住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学生(P<0.001);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比非独生子女学生更健康(P<0.001);家庭的人际关系越和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P<0.001);家贫学生在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比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严重(P(0.0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性与母亲职业类型、母亲文化程度息息相关(P<0.001),母亲职业类型越好、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依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家庭联系,针对差异作出合适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1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应付方式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利用SPSS16.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2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大学新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韧性通过积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74,p<0.001),通过2种应对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症状(β=-0.42,p<0.01)。结论: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个指标均有重要影响,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方法采用《就业焦虑量表》对云南师范大学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性别在就业恐惧(t=2.346,p〈0.05)、面试焦虑(t=2.525,p〈0.05)和就业焦虑总分(t=2.28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在就业恐惧(t=2.606,p〈0.01)、面试焦虑(t=3.301,p〈0.001)、工作焦虑(t=1.978,p〈0.05)和就业焦虑总分(t=2.626,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在就业恐惧(F=6.271,p〈0.001)、就业不安(F=7.231,p〈0.001)、面试焦虑(F=3.699,p〈0.01)、工作焦虑(F=7.260,p〈0.001)和就业焦虑总分(F=7.21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校应增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关注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现状,采用中国-Mullet宽恕问卷对262名高职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贫困生的宽恕得分(106.78±44.49)与非贫困高职生的宽恕得分(96.03±52)存在显著差异(t=3.91,p=0.000).农村贫困生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城镇贫困生的得分;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得分.不同性质的贫困生的宽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单纯的经济贫困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心因性经济贫困学生,双重贫困的学生得分最高.总体来看,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高职生,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以及贫困的性质影响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65):185-186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自制体育锻炼调查表对重庆市960名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职护理学生心理症状阳性率为84.9%。(2)心理总分与锻炼程度、锻炼效果、锻炼兴趣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3)锻炼兴趣、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重庆市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以及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改善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心理控制源》和《人际关系综合症诊断》两个量表对海南省234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海南省服刑人员心理内控型占47.44%,外控型占42.31%,即服刑人员心理控制感内外型比例相当;服刑人员人际关系困扰比例较高,占60.25%;人际困扰四个因子中人际交友困扰(3.21±1.78)最严重,待人接物困扰(1.67±1.41)最轻,且二者差异显著(t=15.75,P<0.001);心理控制感与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及待人接物困扰均显著负相关,即心理控制感越是外控型,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且人际交谈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两个因子均可以显性负向预测心理控制感。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硕士研究生心理授权、生命意义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选取419名硕士研究生为被试,采用研究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授权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心理授权显著正向预测研究生心理健康(t=20.612,P<0.001);心理授权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心理健康,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0511和0.0962。生命意义感在心理授权与研究生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硕士类型能够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专业兴趣能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1216名天津市贫困大学生施测,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非贫困生在自我效能方面显著高于贫困生;男生在希望、乐观方面显著好于女生;班干部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方面极其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的贫困生;是否独生子、不同年级、是否受资助的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没有显著性差异。性别、是否是班干部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是否受资助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清华大学李虹教授编制的《生命愿景量表》对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300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生命愿景、生命控制感、积极的生命意义、消极的生命意义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各项均分远低于大学生生命愿景测量标准,生命愿景整体状况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师范生亲社会行为的状况及其与感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丛文君等人修订的由Gustavo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和孙文刚等人修订的由Watkins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对800名师范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师范生的亲社会行为略高于平均水平(3.33±0.44);男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女生(t=2.27,p〈0.05);来自城镇的师范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农村(t=2.25,p〈0.05),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农村(t=-2.26,p〈0.05);独生子女的依从亲社会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3.59,p〈0.001),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非独生子女(t=-2.26,p〈0.05);艺术生的公开性亲社会行为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6.29,p〈0.001),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也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7.16,p〈0.001);理科生的情绪性亲社会行为低于文科生、艺术生(F=7.85,p〈0.001)。②师范生感戴及其三个子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感戴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R2=0.104,p〈0.01)。结论:师范生的感戴水平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09-114
目的: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广东、浙江和安徽的多所学校10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t=2.189,p<0.05);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私立学校的(t=10.941,p<0.001);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t=-5.066,p<0.00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t=-8.688,p<0.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30,p>0.05)。结论: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