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否愤宋?历来争议不休。《宋书》说陶渊明“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表示对宋的不满,此说历遭后人反驳,然而,驳倒了“甲子年号”说也并不等于驳倒了“愤宋说、,本文在了解西汉扬雄对陶渊明影响的基础上,搜寻《五柳先生传》及“无弦琴”的来历,发现两者均不免要归结到“愤宋”这一问题上去,且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如何走向“园田”?陶渊明与“园田”的关系怎样?笔者突破传统认识,对陶渊明的“园田”作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5.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6.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陶渊明归隐的动因和本质:诗人这一人生抉择不是为对东晋王朝尽忠,而是为了“淳风日尽”的时代谨守自己的“拙生”,在“大伪斯兴”的社会守护人的真性。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不佯狂任诞以积极抵触名教”的放达风度,即是东晋儒玄思想相互冲荡融合的结果,亦是重新抬头的儒家礼学对老庄玄学影响的反驳和校正的产物,故不应是陶渊明个人思想的“革新”或“创获”。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始家何处?历史争议较大。本文从乡土材料和诗文内证入手,对陶渊明的“旧居”、“上京故居”、“火灾后起居”及“始家宜丰”等作出了新释。  相似文献   

11.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分析魏晋六朝时代玄学人格主题,生死问题以及“命”定论思想,力图揭示出蕴藏于其中的生命意识主题。章还将陶渊明作为一个典型人个案予以探讨,并对其生命观念作出了剖析,以此试图发掘出生命意识观念的自觉对人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历来以平淡自然著称于世。笔者认为,陶渊明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表现了诗人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表达出真我的特点。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光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陶渊明思想渊源”研究,着重论述了当代陶学家徐声扬先生治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历代陶代都曾记载陶渊明怀不解音却蓄“无弦琴”的轶事,本文详细辨析了“无弦琴”事故的实质,认为这正是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体现,陶渊明与大部分魏晋士人一样,将是意忘言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读书会意,立身行事以及诗文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陶诗的“真趣”、“意趣”、“生趣”、“情趣”,说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是对理想信念的不倦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诗序体这一新型诗歌体式为审视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这一虚构文学的代表,以及陶渊明在诗序体创作中所获得的建树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均进行了全新观照。认为诗序体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潮,“艺术包装”成为唐代传奇作家们的创作时尚,均与陶渊明的这一艺术精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王振泰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11-12,10
文章从陶渊明与自居易诗的比较中,再次得出陶诗中的“弱女”系陶渊明之女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