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是“本”,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是拓展,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它应该是课内教学资源开发的补充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王晓波 《甘肃教育》2007,(11X):20-20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固然重要,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更不可忽视,而课外学习资源挖掘、利用的最佳环境便是生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出现,学生获取知识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语文课堂必须顺应时代的脚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拓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更美好。一、让文本内容更为厚重"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课文都负载着一个时代的背景,每一段文字都交织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其中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要想走进文本,满足学习语文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二是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二是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潘仪岚 《教师》2013,(9):52-53
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拓。一方面开放语文课本,即把教材的背景资料、作家事迹等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补白”;推荐同题材或者同体裁的文章做到以精读带博读;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发挥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开放语文课堂,开展“生活语文小文库”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语文,拓展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教学即将结束时,他设计的教学环节是:1.出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读,读后讨论:这个故事中“人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是什么?2.出示相关古地图,讲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历史事件。3.出示故事《围魏救赵》,学生自由读。4.出示古文版《螳螂捕蝉》,学生再读,看能读懂多少。上课老师是在什么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这些教学环节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确,新课改要求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以后,教师是有了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固定环节,公开课表现得更为突出,似乎少了课外拓展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更不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传统的语文教学资源局限于课堂、教材,使得语文课堂如“古道”,似“荒城”,但课外资源的开发也不能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并非每堂课都要引入课外资源,即便选用,也还有一个什么时候选用、选用什么内容的问题。根据课外资料引进的先后秩序,笔者认为可依次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课前引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越来越超...  相似文献   

8.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大多语文课都遵循这样一个流程,其中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往往是最后必不可少的一环。实施新课改将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以后,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固定环节,公开课表现得更为突出,似乎少了课外拓展(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更不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事实并非如此,语文课并非每堂都要引入课外资源.即便选用.也还有一个什么时候选用、选用什么样的内容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所听课例的几个片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 ,不仅是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展 ,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课外乃至校外有丰富而便捷的学习资源 ,这给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育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 ;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我们的商议教学正是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教科书 ,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那么 ,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呢 ?一、开发利用各种校内资源 ,丰富商议材料。要“多读书 ,读好书…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课外课程资源成了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由于可拓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课外课程资源浩如烟海,而许多教师又不懂得有效利用,使得如今的语文课堂充斥着过度引用课外课程资源、甚至弃置文本的现象。如何适度、有效地引入课外课程资源以优化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7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材与课外丰富的文本资源互通声息,互相呼应,是花与叶,枝与根一般的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动人心弦,对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彻。  相似文献   

12.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介入课外语文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文本厚度,生成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萍  袁洁 《广西教育》2006,(7A):9-9
一、设计教学预案时,既要考虑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更要研究怎样立足文本,充分而巧妙地利用课程资源。随着资讯的发展,学生一般能够从不同渠道方便快捷地搜集到教学所需要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但是在利用资料时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出现“开发容易利用难”的情况。因此,在日常备课、设计预案时,我们更应着重研究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利用:要立足文本,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解放、大促进。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拓展难度过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搜集、利用各种信息开发课程资源,倡导课文内容、教学内容的前后贯通,补白想像。我们称之为“拓展延伸”。拓展就像一条无形纽带,使新旧知识有机衔接,使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更能深化、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对阅读教学课内的拓展实施,有以下几点新的认识。一、适时拓展过去我们把拓展固定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往往是放在新课教学结束后。其实对文本的拓展,对文本的超越,要有突破性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不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然而,笔者认为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  相似文献   

17.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从最初的观望走向了今日的实践。语文教师有意识关注“三维目标”,落实“两纲”教育,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语文课堂中文本拓展、单元整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等喜人的变化,改进了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介入课外语文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文本厚度。本文基于古诗《嫦娥》教学的反思,简要地谈谈如何让课外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9.
单珊 《陕西教育》2010,(3):15-15
周一贯先生在《语文课堂:多一点辩证法》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堂课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并从中学习语文、陶冶情操是主要任务。因此,围绕文本拓展资源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而不是越多越好。”这无疑对我们有些教师是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拓展语文课堂,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挑战。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让教学走出教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重拓展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