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2.
初游桃花源     
人们都是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桃花源呢?依我看,可以说“桃花源林甲湖南”,妇女节那天,我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著名旅游景点——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字——“仙境”,这两个字写得苍  相似文献   

3.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5.
刘佳  吴连兵 《中学文科》2004,(11):18-18
我们家有一只“混狗”,它生着一身雪白雪白的长毛,一直拖到地上,一双大大的眼晴镶嵌在小巧可爱的脸上,黑黑的鼻子,紧闹着嘴,四只高挑的小腿,走起路来,一颠一颠。嘿,还真够靓的!也难怪方圆百里的小公犬都来追求呢!说它混,它还真混,来我们这儿一年多了,见着邻居还照旧“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弄得楼上楼下的都怕它。  相似文献   

6.
备课资料库     
资料一: 《桃花源记》的五次悬念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全过程,写得若有其事而又离奇神秘,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文中设有五次悬念,五次曲折。   一悬:“忘路之远近” (怎么办 ?)一折:“忽逢桃花林” (一喜 )  二悬:“复前行,欲穷其林” (会怎么样 ?)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疑 )  三悬:“初极狭,才通人” (怎么办 ?)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惊 )  四悬:“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怎样 ?)四折:“诣太守,…  相似文献   

7.
晋太元中,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他笔下那个宛如仙境的“桃花源”,也成了1600年来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地方。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学习了《桃花源记》,诗人笔下那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深深地吸引了我。桃花源是诗人虚构的美好愿望还是真有其地?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称桃花源的地方共有38处之多。其中有被课本承认的湖南常德说,和其他诸如湖北十堰说,台湾说等。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9.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10.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11.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12.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已超出了简单的词汇概念而作为某种特定的范畴,或作一种象征或描述一种现象。语文教学中也仅仅相对指出桃花源即乌托邦,似乎并没引起语文研究中更深的探究。 首先我们看桃花源到底说了些什么? 作者构筑了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它的经济形式,似乎只是那种“设酒杀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典型的小农经济。可见陶渊明所理想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境界。 这个封闭的桃花村,它的渊源是用来政治避难逃避专制社会的血腥镇压,其实说得更明白些是士大夫文人寻找隐居的理  相似文献   

14.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的桃花源     
方思圆 《新读写》2009,(6):40-4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没有俗世的纷扰,自给自足。然而,它始终是一个梦幻岛,俗人们都不曾达到。小作者说:“我们找不到桃花源,并不是由于它不存在,而是由于我们失去了一颗承截它的心。”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8.
再次走进那个不大的山村学校,我的心里竟生出几分兴奋。隔着老远,一个女孩儿一颠一颠地跑过来,大声叫着:“唐老师!”看着那张比阳光还灿烂的笑脸,我的眼前不由得又浮现出一年前的那一幕。  相似文献   

19.
陈文元 《学语文》2003,(6):16-16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优美恬静的农家生活意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意境 ,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物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  相似文献   

20.
孔孟荀:“天”的歧义和多义武晓红“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具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都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