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终南山》是历来备受赞美的描写山水风景之名作,表现了盛唐文人追求自由、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壮美的审美观念,艺术上被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归隐终南山之时,不仅刻画了终南山风景之壮美,还含蓄地流露出不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终南山是当时佛、道信仰者和隐逸之士一致钟情之地,此诗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痕,体现出王维思想感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与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山》都是描写高山景象的名作。本文试从诗歌内容、写作角度、修辞手法、声韵、主旨风格等方面对比分析《望岳》与《终南山》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艾伦·坡《致海伦》一诗中Helen这一意象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对关于该诗两例误读的分析显示,文本阐释中若忽视语言细节,忽视细节的系统性、全息性,及其广泛的互文映射意义,就难免发生误读与结构上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一种以己意解《诗》的诠释方法,然而朱熹却认为,“以意逆志”要求诠释者务必将己意悬隔起来,力求通过仔细研读经典中的字句,从而发现圣人的微言大义。朱熹之所以会误读“以意逆志”说,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原文的表述方式容易误导读者作出歧异性的解读,因此,朱熹的误读极有可能是不自觉的。尽管朱熹的解读偏离了孟子本义,但也许正是受到这种误读的启发,朱熹提出了在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虚心涵泳”读书法。可见,朱熹的误读并非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在先秦诸子经学意识的基础上。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即从经学的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特质。我们要真正理解西汉《诗》学的基本原则,也必须从这个视野着眼。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三首古典诗歌被认为爱情名作,但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三首诗之后认为,把它们定为爱情作品是误读,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试图逃离被侮和苦难从而或自欺或自遣或假男权以自救的一种生存策略的怨诗,这是她们在当时无可奈何的痛苦选择。  相似文献   

7.
刘长卿的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仅仅20字,却造就了解读,索解一类文字不下三两万言,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明这首诗之好之耐人读,而另一方面它也是读者见仁见智之所至.近又读到《名作欣赏》1998年第6期金志仁先生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索解》(下简称《索解》),竟也引发了笔者对这首诗解读的意趣,姑试为解读.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三首古典诗歌被认为爱情名作,但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三首诗之后认为,把它们定为爱情作品是误读,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试图逃离被侮和苦难从而或自欺或自遣或假男权以自救的一种生存策略的怨诗,这是她们在当时无可奈何的痛苦选择。这三部作  相似文献   

9.
《诗序》是汉代诗学的纲领性文件,并尤其以其对《诗》的政教功能的强调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人们历来所论往往着眼于《诗序》对具体《诗》篇的政教性赋予,而很少从整体着眼对《诗序》中《雅》诗政教色彩的集中展现予以关注。然而《雅》诗却是最能反映《诗》的王道政教性质的部分。从《诗序》对于《雅》的评价与阐发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赋予不但行诸语言,而且在阐释的步骤安排上也存在着更重要的深意所在。了解《诗序》对于《雅》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汉代诗学阐释过程中的经学阐释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毛诗序》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伴随着《毛诗序》作者与成书年代的学术公案,“后妃之德”一语也颇受争议.历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后妃之德”的阐释,均与《关雎》一诗的文学解读相乖违.从文字学角度考证,“后妃”应释为“司配”,“后妃之德”应理解为“执行婚配过程中的准则与规范”.这就合理地诠释了《毛诗序》的说解,使传统经学阐释与现代文学解读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1.
彭文良 《天中学刊》2012,27(3):14-17
台湾中山大学刘昭明专攻苏轼研究,著述颇丰,卓然名家。刘昭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交游关系考、作品本事及相关史实考和苏轼作品艺术探微三个方面。他坚持以史证诗,以诗明史,诗词互证,以东坡解东坡的研究思路,对苏轼作品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明确可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视译是口译领域里极少为研究者涉足、但误用误读现象较多的一个议题。为澄清相关概念,纠正术语使用不规范现象,首先应杜绝使用"视译"这一简称,代之以"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以供区分;其次,应将"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从同传和交传的范畴内区分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以独立的身份与同传交传并列为口译形式之一;最后,需消除视阅口译仅作为同传训练踏脚石的印象,应将其视为一项复杂的口译活动进行专门化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4.
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古典诗文今译,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从研究者自发到有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该项工作经历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少误区,如古诗文不能译,《诗经》、《楚辞》之后的韵文不必今译等。新时期的古诗文今译成就很大,问题突出、理论建设薄弱等现状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今译人才的难以兼得、诗歌今译理论的尚待突破等等,都无不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中所应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享誉诗坛的经典之作。除去其自身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之外,读者接受是将其推向经典的重要原因。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诸如话语权力、文学批评、“雨巷”情结、文学谱系等都对《雨巷》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借助于它们,《雨巷》不仅在诗歌史上永垂不朽,还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抒情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样态;研究的范式从充满锐气的批评逐渐转向内敛稳健的学术探讨,一些针对新诗历史和现象提出的命题得到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再创作的动力源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会因作品的创作方式、主体的修养与经历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正解”和“误读”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都应是我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译介、整体研究、重要作品研究、艺术特色等方面。其译介主要是部分名篇,尚缺全集译介;其整体性研究成果主要在主题和创作轨迹方面,少数是基于批评理论的解读;其重要作品研究有较深入的文本解读,但视野局促;其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研究主要关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表征,有较多重复。整体来看,我国劳伦斯诗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破性果,有偏颇现象,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揭示阮籍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与道家逍遥追求的虚幻,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孤独、失落与痛苦,从而真实地再现阮籍完整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20.
陈亮在文学上以慷慨的抗金政治词名世,历来研究者受政治环境及传统观念影响也将研究目光更多集中在了陈亮的这一部分词作上。但陈亮词作中数量最多且艺术成就最高的却是他的咏物词,这一点为历来研究者所忽视。正确分析评价其咏物词,有利于对陈亮整体作品及南宋中前期的咏物词创作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