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作文生活化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激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丰满事件细节。激励学生的生活智慧,书写人生感悟,再加以对学生谋篇布局、写作技法上的适当指导,学生的写作题材就如"源头活水"。学生的作文叙事就能具体、丰满,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需要写真实的东西,不能胡乱编造,这是写作最根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教育。但是对于真实的东西,学生往往感到无处可写,本文从仔细观察生活的"真"、深入感悟生活的"真"、善于描写生活的"真"、艺术加工生活的"真"等四个方面入手,探寻既真实又生动的作文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一、搭建生活的舞台,让学生感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见,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应扎根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把学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张志公说:"作文教学要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际,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一句话,作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这两种写作能力"——"日后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动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当做目标和任务。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发现,"规范"与"示范"是有效作文教学的良方之一。一、宏观上的"规范"1.宏观上的规范,就是用"课标"来具体"规范"作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强调: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  相似文献   

6.
"过程写作法"作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规范写作流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也大有裨益。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写作法"解读相关教学过程,介绍相关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追求“人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写作过程中追求人性之美,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相似文献   

8.
一、课题的提出由于传统作文教学过于注重课堂、教师和教材的教学,过分重视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存在着以说教为主、与生活脱离、与社会脱节、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体验性不足等缺点,导致学生写作无物可描、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论可谈、无感而发等问题,为了改变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问题,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独特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提升、整合、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表达生活的能力,实现作文与做人协调发展,我们进行了体验生活作文教学的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褚丽霞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4,(11):119-120
正"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规律,揭示了生活对于作文的本源意义,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成功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意即在此。然而,生活作为作文的源泉,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源,并不是在你写作之时需要"生活"了,便能"开闸即来"、"伸瓢便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有心有意去关注、点点滴滴去积累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开掘"生活"之源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文的题材开掘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写作教学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水平,都会从作文中体现出来。考场作文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临场写作,想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技法,将平时练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展现出来。在作文复习冲刺阶段,更需要教师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实现学生"破茧成蝶"的飞升。  相似文献   

11.
当学生的,就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好像孙悟空听到师傅念起了紧箍咒,头疼不已。假话、空话、大话跃然纸上;作文大全、作文选粹、作文集锦摆满案上。孩子的生活范围还不够广阔,心智还不够成熟,思想还不够复杂,而作文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结晶,需要有人"扶他们上马",然后再"送一程"。怎样解决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一、创新的活动创新的素材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需要我们为他们单调的生活调上  相似文献   

12.
<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无我"的现象严重突出。笔者从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梳理出学生"问题作文"种种"无我"现象,以飨读者。一、少"真实的自我"表达学生作文是对学生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真实的自我"来源于生活的"真"。作文应是学生对生  相似文献   

13.
肖艳舫 《考试周刊》2008,(49):43-43
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学生"谈文色变",不是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感觉写作之物平淡乏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开生活之源,拓积累之流,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情感认识、积累感受。学生只有拥有了厚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写作技巧,丰盈的活水才能奔腾不息,一篇篇的上乘之作才能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相似文献   

14.
正时下学生的写作大多属于"为写作而写作",学生怕作文,作文水平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改变"一说作文,学生就头痛,一看作文,教师就心烦"的现象。二十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现总结如下。一、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要使作文的园地"水光潋滟",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入. 一、重视生活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的就是大量积累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的积累首先要向生活出发学生的生活就是家庭、学校、大自然等.只要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体悟,一缕温暖的阳光、一株待放的花草……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18):43-45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通过阅读夯实作文的基础,丰富作文的素材,缩短"由仿到创"的过程,从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激发兴趣,才能使作文不断增添亮点,学生才能时不时产生写作文章的快感,甚至是得意之感。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但高中生作文中却普遍缺少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高中生作文进行"生活化"研究,就是试图解决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写作时能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而写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具体说来,"生活化作文"有这样的基本途径。一、引擎:以观察生活为发端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写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需要,也是情感表露的一种形式。情感从何而来?从对生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能力实际就是守护自我生命、关怀自我生命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解读的精神指引下,教师应该回归作文教学的本原,通过有效的教学与评价,让学生在生命感悟与体验中,涵养写作兴趣,培植写作动机,积蓄  相似文献   

19.
诠释:“语用型”作文训练,是借助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来设计写作练习,训练写作技能的作文教学法。它走出了作文教学传统的纯技能训练的老路。让学生的作文训练一开始就带着生活的某种需要,为服务生活而写作。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要义:先生活,后作文。创意说明:过去作文教学普遍采用命题式作文训练。题目由教师圈定,写作由教师指导,学生只能被动适应。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素材和生活体验,只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写作对他们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语用型”作文训练则不然,它完全改变了命题作文的思路,实行先生活,后作文。而且努力增…  相似文献   

20.
欧艺 《辅导员》2011,(12):60
传统的作文课侧重学生作文能力的操练,目的直指考试作文,学生长期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的课堂中,对写作产生害怕、厌倦甚至觉得作文是恐怖的事。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枯燥乏味,学生上得烦,老师上得累,实效低,学生很难在一两节指导课上,写出优质的作文。针对这一情况,我开展了一系列习作活动课的教学尝试。作文从生活中来。我认为所谓"体验性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