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学视野研究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更是女性意识的学表现,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相似文献   

3.
论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相似文献   

4.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浅论张爱玲小说悲凉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她天才的智慧和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小说世界里重现了人性的悲凉.这种悲凉是一种深沉,一种蕴藏的愤怒,一种崇高的爱情的毁灭.文章从具体作品分析出发,充分发掘和掌握现有研究材料,以女性的视角和综合归纳的方法,通过对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血亲关系的冷漠、两性关系的金钱化和生意化等描写的深入分析,着重对张爱玲小说悲凉的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张爱玲的人格心理、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文学视野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认为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 ,更是女性意识的文学表现 ,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女性命运、婚恋情感的关注,其小说中的女性可分为传统型、物质型、变异型。张爱玲以其深刻的女性意识,刻划了一系列独特的女性形象,丰富了现代学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8.
黄健 《培训与研究》2010,(7):8-10,28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通过她对旧式贵族女性命运的刻画与反思,人们看到了曾被遮蔽的女性的历史。在这个层面的历史中,女性屈辱的地位和她们被设定、被贩卖的躯体得以细致展现。在历史去蔽的过程中,张爱玲所体现出来的敏锐与独立的精神特质显然离不开童年创伤的刺激。而对女性命运的不断复写也体现出作家缓解恐怖记忆的某种企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较全面的分类剖析,特别是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存及婚姻现状的剖析,探索张爱玲对女性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的体验和认识不自主、困窘、难堪、苍凉.并通过张爱玲自己的著述对此加以印证,从而探索张爱玲小说的成就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正>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  相似文献   

11.
张群芳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1):66-68,79
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众多且性格各异,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与批评来给其定位,认为这些女性角色既有表面上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又在深层次上成为男性形象存在的确证物.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流露出很明显的女性自觉意识,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阶段,由表及里地对萧红小说所涉及女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肯定了萧红在女性解放道路上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已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庐隐小说创作的悲剧艺术、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庐隐的生命遭遇、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女作家视域中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而言承载了更多自我人生的体悟与身心的问责。此种女性自我身心意识体现在文学创作与女性之社会性展现这两个层面。本文透过当代女作家家族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阐释人物的心灵空间与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围绕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发现,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理想心理、虐情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言情小说易对青年女性产生心理射影的因素主要有: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意识凸显的叙事模式、女性性权力的提高体现。此外,研究还得出了这种心理射影主要通过厂商的生产、传播和青年女性阅读者的消费、接受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描摹世相人情百态的世情小说,可以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社会以"三从四德"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德性,将女子一生鲜明地划为三个阶段,即未嫁、既嫁、寡居。本文以这三阶段的分期为出发点,以女子之"从"为侧重点,分析世情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古代未婚男女、已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相关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8.
《痴婆子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非常难见的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者并从女性的心理角度叙述故事的小说,其展现的中国原生女性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从传统道德双重标准的虚伪性、女性觉醒等方面对其所展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许地山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其浪漫色彩宗教气息方面,其实许地山的小说集《缀网劳蛛》同时也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从文本的爱情婚姻模式入手,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女性美,从而揭示作家深刻的女性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