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化精髓的主导化。  相似文献   

3.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新疆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属于北方草原文化范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造就了该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类型。论文对柯尔克孜族传统民歌文化现象与音乐形态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是以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和谐依存,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形态。注重生态的“天人相谐”思想,珍视环境、保护生态的思想,是草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也为内蒙古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的绿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游牧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牧生态文化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渗透着辩证法的智慧和方法。从哲学角度审视和分析游牧生态文化,论述其和谐的内涵和形成的条件,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着力阐明了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绿洲的分散性使得历史上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丈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在此基础上剖析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绿洲的分散性使得历史上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丈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在此基础上剖析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山文化论     
中山之名,始于战国,或为国或为郡或为府,一直沿用千余年。中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完全河北地域内的一种文化。起于战国中山国、传承千年的中山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科技与艺术之美的中山之器、工艺与书法之妙的中山铭文,还有丰富的中山酒文化、科技、诗词歌赋、多元宗教、民间艺术等。中山文化造就了中山人文精神的传统精华:重信尚义,忠诚勇敢;开放包容,淳朴仁厚;慷慨悲歌,英雄大气。中山文化杂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对河北的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神秘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美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蒙古族民间美术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现状的梳理,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骑马术、射箭、摔跤、舞蹈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对世界一些体育项目的习得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中国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普遍遭遇了困境。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需要完整的法律保护。因此应当通过各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规定可行的保护措施。运用政府规章把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法律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5.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17.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西汉时今河北中部地区人口非常密集 ,而北部则人口稀疏。当时河北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前沿 ,除了受政治性移民的影响外 ,河北人口的流动和增减 ,主要是受同北方民族和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大融合中产生的元杂剧妇女形象,既表现出主体意识的觉醒,又具有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儒家正统思想文化及新兴的市民通俗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