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海地 《河北教育》2010,(12):24-25
每年高考分数揭晓,总全有许多人关心哪所学校的高分考生多,更有许多家长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考了高分,能不能升入名校。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但是,作为一所名校,如果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出几个高分考生上,未免目光过于短浅。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大学生自杀等校园惨案的沉痛教训,  相似文献   

2.
进城务工人员因担心孩子“长大后你就成了我”,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某些家长期望孩子“拥有体面的人生”,宁愿多掏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的“赞助费”把孩子送进公认的优质学校;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设法购买学区房。这些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3.
蔡继乐 《教育》2012,(24):9
我是北京市海淀区一名学生家长,儿子今年"小升初"。为了让儿子上一所好学校,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陷入了"择校大战"中。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行动,中关村某名校终于同意接收我儿子。但是,我和爱人经过再三权衡,决定放弃让孩子上这所名校,而选择让儿子上离家不远的一所普通中学。之所以下这个决定,主要因为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制作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因材施教,为孩子创造一片乐土。  相似文献   

5.
李镇西 《湖南教育》2014,(11):58-58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择校,但家长们煞费苦心乃至不择手段地为孩子选个好学校,让"择校热"多年来依然持续升温。不少家长认定,只要孩子进了一所好学校乃至名校,孩子的前途就有希望了。我不止一次听家长对我说:"学校教育实在是太重要啦!"每次我都这样回答:"学校教育当然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本期话题】"高危"警报校长被视为职务犯罪高危人群,倒逼教育体制改革【话题背景】如今,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许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托关系,找路子,四处奔波。在北京,一些家长甚至不惜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把孩子送进名校。因此,校长、教育行政官员也就成为众多家长追逐的对象。北京市西城区检察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家长"陪读"这件事,恐怕每一位家长都"心有余悸"。从孩子上小学有了家庭作业开始,大人孩子就像被绑上了一架看不见的"战车"——"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又搂又抱;一写作业,大呼小叫,又哭又闹。"几乎成了小学生家庭的"日播剧"。甚至,由于家长的"陪读",还会引发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家长往往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总要家长督促?学校和老师常常很委屈: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教育大地上,“名校”林立.政府需要名校,打造名校常常被提升到“为群众办实事”的高度.社会需要名校,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名校,赢在起跑线上?对名校的需求如此之旺,也难怪走遍大江南北,名校遍地开花了. 但,名校多了,便发现名校之“名”下却是千姿百态甚至截然不同的学校生态.于是,渐渐地,对名校有了一份警惕,越是大牌名校,越要审视它的整体与细节,看看报道中的它和实践中的它.  相似文献   

9.
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进而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憧憬的“三部曲”。为了要唱好这“三部曲”,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名校。为上名校不惜一切代价,值吗?名校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去读吗?学生又如何看待家长为他们选择名校……  相似文献   

10.
刚刚体验了小升初大战的笔者惊讶地发现,原来人们对学校的选择和对奢侈品的选择有同样的心理——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适合的学校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听起来一点都不生涩,家长们也都有很多体验,但是,处于滚滚红尘中的家长们往往被裹挟着。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名校便感觉对不起孩子抑或感觉脸上无光。孩子们也同样被裹挟着,如果不能上名校或者提前择校而"沦落"到电脑排位的被动局面,会同样觉得难堪。  相似文献   

11.
在孩子们真正独立踏上社会之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强险,由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很多家长更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与孩子相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没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埋怨家长、家长又抱怨学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2.
郑荣 《山东教育》2012,(15):12-13
每当孩子升入大班后,家长们开始普遍地关注"幼小衔接"的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知识贮备和学习习惯上。不少家长纷纷给自家的孩子投报了业余学校的兴趣班,如拼音班、口算班、英语班等,家长们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像一股大浪,将孩子们淹没、卷抛在其中。我们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感受呢?记得去年毕业班里有个孩子,小名叫浩浩。我来叙述他的一些故  相似文献   

13.
近日,国内众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让孩子升上名校不一定能让孩子学习更好,也不一定能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毕竟孩子的资质和学习成绩摆在这里。但名校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能结交  相似文献   

14.
殷飞 《中华家教》2012,(12):18-19
2012年8月间,国内众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针对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5.
路畅 《内蒙古教育》2009,(17):17-17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小学生的家长都会拥堵在校门口接送孩子,一些大众瞩目的名校更是拥堵不堪,以至于交通陷于瘫痪。在学校的铁门上,每到临近放学,就会有很多的家长扒着门往里望,如果能进入校园,特别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会扒着教室的玻璃往里望自己家的宝贝。我听到一位搞家庭教育的专家说,他每次看到校门口这样的景象,都觉得中国的家长特别不容易,尤其妈妈们的眼神很焦虑很可怜,这种扭曲的母爱事实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进而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憧憬的“三部曲”。为了要唱好这“三部曲”,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名校。为上名校不惜一切代价,值吗?名校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去读吗?学生又如何看待家长为他们选择名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冬威 《教育》2011,(32):57
中国人重礼崇孝,但就上大学而言,历来都有着文凭情结和名校情结。据某机构调查显示,55%的家长和学生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问一下高中生"最渴望的追求目标是什么",估计排在第一不是周杰伦,"超女"什么的,大多数人想也不想,就会说是读清华、北大。在对名牌大学的崇拜方面,中国家长和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名牌大学,已不再是学校本身,已经被升华为"成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正"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校长办学成功还是失败,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大家都说好那才是真正的好。学生是学校办学成果的一面镜子,校长的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教育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虽然这句话有片面性,但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对孩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  相似文献   

20.
另一种爱     
几年前,我在一所著名的中学当政教主任。起初我在处理一些学生严重违纪的问题上感到比较为难,因为学校中不少孩子来自有钱、有关系的家庭,而家长往往把社会中的那一套也带到学校来,认为孩子犯了错减轻或免受学校处罚是家长有"面子"或有"本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