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5 cm温度(以下简称土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据此分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域内土温发生波动的因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土温可在多个时间尺度域上变化,具有5个时间特征尺度.土温在日、旬和两旬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总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在月和季节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下垫面植被配置的影响.其中,在月和季节尺度上,地上植物生长状况对土温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类型(针叶大乔木、阔叶小乔木、阔叶大乔木和草灌植物)的草灌层覆盖度和高度及乔木层叶生物量对土温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植被类型和冠层结构对土温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冠层株型为圆锥形的针叶乔木下的土温显著低于株型为球形的阔叶乔木下的土温.另外,相比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当针叶乔木下的草灌层覆盖度达到30%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而对于阔叶乔木,覆盖度需达到60%.  相似文献   

2.
植物微斑块是草原植被基本的空间分布形式,空白裸地上的土壤养分资源在多远距离上能够被植物吸收是一个重要问题。利用稀有元素铷(Rb)示踪方法,通过分析Rb+的吸收量和吸收距离,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群落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伴生种(同时也是退化草地常见种)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对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的吸收范围。结果表明:紫花针茅斑块对Rb+的平均最大吸收距离(5.6cm)约等于平均斑块间距(5.7cm),而矮火绒草斑块平均最大吸收距离(34.2cm)远大于紫花针茅和平均斑块间距;2个物种对Rb+的吸收量都与斑块大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无论吸收量还是吸收距离,矮火绒草均大于紫花针茅。这说明裸地土壤中的养分资源可以被植物微斑块吸收利用,而且大斑块对资源占有的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连续2年(2014和2015年)的小区施肥控制试验,探讨高寒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结果如下。1)施用无机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其均值分别是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1.67倍和1.28倍。2)单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N2P0(15g N/m2,0g P2O5/m2)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显著降低60.39%和29.2%;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当施磷30g P2O5/m2时,施氮15g N/m2处理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比不施氮处理增加61.54%,差异显著。3)单施磷肥各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于空白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15g N/m2的基础上增施15和30g P2O5/m2磷肥,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59.8%和279.98%,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3.78%和38.66%;施磷7.5g P2O5/m2时,1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施磷处理显著增加68.35%。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城区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物理结构的河岸带对交通污染物扩散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理结构的河岸带对应不同的ρ分布和最大质量浓度落地点xρmax,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其中,与线源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对xρmax的影响最大,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xρmax在河岸带或河流中的相对位置;与线源垂直方向上的高度H对ρ和xρmax均有影响. 同时,线源源强和气象参数(如大气稳定度和风速)对交通污染物的扩散特征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0年于辽河铁岭段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设置了杞柳、水蜡、紫穗槐、刺槐、草本和农田撂荒地6种植被带,对不同植被缓冲带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辽河保护区内河岸带土壤pH值总体呈中性,刺槐地的土壤pH值最高,属于弱碱性土壤,农田地的土壤pH值最低,属于弱酸性土壤。杞柳、水蜡植被带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和碱解氮以及全磷和速效磷相对较高,土壤容重较小;水蜡、刺槐植被带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相对较高;与其他几种植被恢复模式相比,草本地和农田地的土壤容重相对较大,且土壤养分指标基本偏低。2)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氮、磷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水蜡、杞柳植被带土壤质量相对较高;自然草本和农田撂荒地土壤质量较低,说明杞柳、水蜡灌木林对于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水城县保华乡双桥水库工程区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工程区草本植物群落样方中,种密度为6.167×10^4种/hm^2,个体密度为8.067×10^6株/hm^2,主要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蝶形花科等科的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在不同程度上均表现为集群分布;6个样地中,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80和2.170,表明其物种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9.
在对水黄公路边坡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熵权CWAA算子对三个周期植被的数据指标综合属性值进行排序,分析植被演替的方向。结果显示三个周期内的植被变化不大,一方面说明演替方向是从草类植被向灌木植被演替,最后形成了灌草结合的稳定群落,另一方面说明此边坡已经稳定,该研究为贵州公路的边坡的养护和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亚洲小车蝗的空间分布,以及在不同尺度上影响其分布的生境因子。基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敖包音高勒调查和实测的亚洲小车蝗密度与生境条件数据,获得研究区蝗虫生境适宜性评分值(S值)的空间分布图。对整个研究区的S值和相关生境变量分别进行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融合Moran's I空间自相关尺度图的尺度方差分析、小波分析、或空隙度分析,以识别其等级结构和特征尺度。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在<0.3 km、<0.7~1.0 km和<1.9 km这3个尺度域上出现斑块化分布。这是不同尺度上相关生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对蝗虫在这3个尺度域上的分布均有影响;坡度、坡向和地形湿度指数对蝗虫在中小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高程对蝗虫在中大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土壤沙粒含量、pH、有机质含量和植物叶片含氮量对蝗虫在中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线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光学特性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进行研究,得到下列3个结论.1)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当PM1大于60 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1小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迅速升高.2)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当相对湿度在70%~80%范围内时,只有当PM1的质量浓度小于40μg/m3,能见度才能达到10km;而当相对湿度为80%~85%,PM1的质量浓度必须小于20μg/m3,能见度才达到10km.3)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f(RH)与相对湿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式:f(RH)=0.6+0.133×(1-RH/100)-1.633,本地化的f(RH)与美国能见度观测网IMPROVE的湿度增长曲线在相对湿度为50%~80%之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黄河源区土壤干湿状况时空格局变化,基于2007-2016年日序数第193~257天的MODIS 1 km分辨率地表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产品反演10年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0年实测土壤水分与TVDI的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达到0.7,说明TVDI可作为干旱指标有效地指示黄河源区的土壤干湿状况。在年际变化趋势上,10年间日序数第193~257天的TVDI均在0.4~0.6之间,属干旱分级中的正常状况,但东南部地区整体处于干旱-重旱。中、低植被覆盖区域的干旱趋势较为相似,10年来旱情均较为严重,TVDI数值均在0.6~1.0间浮动,其中低植被覆盖区所有时相的TVDI在10年内数值均在0.6及以上,表明旱情持续。高植被覆盖区域严重干旱的情况较中低覆盖区域缓解,但是干旱依然在10年间持续发生。旱情的空间变化特征显著,严重旱情多集中于东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分布趋势基本与中西部整体土壤水分较充足的客观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13.
选取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和正蓝旗为研究区,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从聚落数量、规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1990—2018年锡林郭勒盟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多于牧区,且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增长趋势显著.(2)农区聚落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牧区;农区小型聚落的数量和面积占比较大,牧区大型聚落的扩展速度较快;农牧区乡村聚落均为低值集聚且农区聚落规模差异比牧区更加显著.(3)农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减小,牧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变大;农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牧区乡村聚落分布稀疏.(4)交通因素对农区聚落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城镇化因素对牧区聚落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复杂;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对引起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小;人口是导致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57-2012年新疆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2年艾比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的24 h日降水量、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利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近56年,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冷指数呈减小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分别以0.78和0.33℃/10a速率明显上升;除连续干日以3.63 d/10a的幅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外,其他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2)冷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分别明显大于暖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而夜指数(暖夜、冷夜)的变暖幅度也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冷昼);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艾比湖流域气温暖指数的变化幅度总体较小,而极端冷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3)3种大气环流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北极涛动指数 >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而对极端冷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极端降水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极端气温指数小。4)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和降水增加对弃耕恢复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对土壤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地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无显著影响.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表现出微生物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身调控机制.氮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氯化镉胁迫对土培下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长、叶宽、根长、干重、鲜重、耐性指数以及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随氯化镉质量分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氯化镉会抑制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长、叶宽、根长的生长,其中,株高和根长对氯化镉的胁迫更为敏感。100 mg·kg-1氯化镉处理的大豆幼苗的耐性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第14、21、28 d大豆幼苗的耐性指数分别为42.6%、35.9%、34.4%。不同质量分数氯化镉处理后,大豆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当氯化镉质量分数为100 mg·kg-1时,降低幅度最大。重金属镉进入土壤后,影响大豆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不同运动负荷的运动训练状态下,观察大鼠肾脏组织Col IV、Laminin蛋白、MMP-9酶的表达和尿TP排泄率的变化,以及不同的运动负荷对MMP-9、TIMP-1和ColIV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对大鼠肾脏ECM、MMP-9/TIMP-1的影响以及MMP-9/TIMP-1的变化在导致肾脏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损害上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运动性蛋白尿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周的过度训练后,C组大鼠肾脏Col IV、Laminin相对于A、B两组出现重度阳性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Col IV、MMP-9、TIMP-1mRNA表达显著增强,TIMP-1mRNA的表达上调了225%显著大于MMP-9mRNA表达上调147%.且尿TP排泄率也显著升高.说明过度运动训练导致ECM产生增加,降解能力下降,致使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ECM异常代谢、沉积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加剧,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及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与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NDVI数据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但西部的植被覆盖情况在10年中有显著变好的趋势.根据人口重心原理可知,吉林省10年的植被覆盖度重心有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的趋势;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大,林地、农田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依次减小;3)分析气象站点10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后发现,处在东部的延吉站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处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及前郭尔罗斯3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文献资料的89块生物量样地以及在桂中的6块不同龄级样地实测数据,对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树种———杉木、马尾松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分树干、地上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枝条、根系生物量在马尾松林分中也随林龄显著增加,但在杉木林中则随林龄的增加逐渐趋向稳定,2种林分叶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不密切.林分生物量的根冠比在杉木林中随林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马尾松林中二者关系不密切.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差异表明林龄对于森林植被碳蓄积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