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方面测度20世纪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但南北差异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城镇化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城镇化相似县域单元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态势,并且空间集聚的程度总体不断增强;县域城镇化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宁镇扬地区演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学的时空视角,选取2011、2015和2019年新疆A级旅游景区数据,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进行A级景区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影响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程度由减弱到增强;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景区空间分布中心大致向西南方向移动;A级旅游景区的集聚密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景区密度的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从“以乌昌为单核心的一极多点”逐步向“各地景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转变;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本底、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对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均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和机理存在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对景区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不断增强,自然旅游资源对景区空间分异的影响相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强度更大,自然环境的作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3.
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1—2019年长三角县域保险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展开研究,并采用SARA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长三角保险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单核向三核一轴带转变的特征;长三角保险业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型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南与浙东北地区,低低集聚型主要分布在以皖南为代表的安徽大部地区和浙西南地区,低高集聚区和高低集聚区分布相对较为零散,规律性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人口数量是长三角总体以及中心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是长三角非中心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对保险业空间分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草地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两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以NPP作为指示器,利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草地的影响。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将研究时段1982-2015年分成1982-2000年与2000-2015年两部分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5年新疆草地以恢复为主。1982-2000年,气候因素是新疆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导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79.41%;2000-2015年,相比于上个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加强,人类活动主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3.03%。同时,人类活动导致NPP增加的面积占比由18.71%上升到27.87%,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促进草地的生长。主要由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NPP减少的面积占比由1.78%上升到15.22%,主要位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南部以及塔城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并对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另外,还需减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放牧强度过大地区的牲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依据城镇化的丰富内涵,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4个方面构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联合国、象限图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2004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反映城镇化水平的较大部分信息;社会城镇化和地域景观城镇化反映的信息较小,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有限。2)综合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差异的双重特征。3)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质”和“量”关系可划分为城镇化严重超前型、中度超前型、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轻微滞后型、中度滞后型和严重滞后型7种类型。4)城镇化的动力因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品零售总额、存款余额、财政支出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驱动力,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拉动力这两大主体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金融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外资辅助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县域工业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空间优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工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计算得分来测度县域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以此为分析的基础变量,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单元;2000-2004年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2004-2012年县域工业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发展均衡;热点区历年来一直集中于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长吉及其周边县域,未发生明显迁移;最后提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后冬奥时期分区精准引导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布局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教育部官方公布的2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空间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及其作用类型与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2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空间上呈高聚集型分布,其分布密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2)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体育教育经费和冰雪场地数量是影响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的核心驱动因子,其作用方向及强度在不同区位存在差异。4个核心驱动因子间两两交互作用后增效形成了当前中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空间格局。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多区协同发展;立足优势功能,分区精准施策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国家级贫困县是扶贫攻坚的主阵地,探索其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诱发因子之间的关系和机制,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滇西南集贫县域为例,在分析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经济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滇西南集贫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分析框架,展开城镇化推进动力的主成分分析;最后,提出优化三产产业结构、培育引进技术人才、推进县镇村城镇化和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发展路径及策略,以期对滇西南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去哪儿网获取高档酒店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00年前、2000-2010年和2010年后3个时期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新增高档酒店分布重心北移。2)2000年前高档酒店呈现围绕商圈扩张的特点,形成3个主要的高档酒店空间分布集聚区;2000-2010年新增高档酒店的扩张呈现围绕商圈、交通枢纽和文化体育设施扩张的特点;2010年后新增高档酒店场所主要围绕商圈和交通枢纽扩张。3)2000年以前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离散性分布特征,2000年以后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愈加明显的集聚性分布特征。4)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等级的酒店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差异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虽然个别地市发展存在一定起伏,但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成都和攀枝花一直是水平最高的地区;从空间格局来看,以成都为中心,沿宝成-成昆一线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四川省各地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均衡发展趋势,并未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和政府行为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主要驱动力,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减弱。  相似文献   

12.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基于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4-2012年该区域内各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量化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即重点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对周边地区资本投资、人才资源、知识的吸引,形成了高速发展、效益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同时由于过度集中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导致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明确贵州县城经济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认为地理位置、交通、政策、资源、政府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开放与快速城镇化对村镇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已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对村镇产业类型和城乡关系展开探讨。基于村域尺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揭示行政村实际特征和要素差异,从而识别村镇发展模式并形成参考意见。以福建省沿海村镇东山县60个行政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亮点分析法区分亮点村与一般村,选取社会经济与地理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村际发展分异要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山县村际发展差异与地理区位、人口、产业发展、财政制度等要素有关联,其中海岸可达性、距县城距离、外出务工人口、渔业产值、人均财政支出对亮点村有显著性影响。东山县亮点村形成了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城镇化影响下非农产业多元发展的"城镇化带动型";另一类是依托海洋资源,以海洋渔业及其附加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型"。在这两类发展模式下城镇化村和新型渔(农)村正在形成。从微观视角研究东山县村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与不足,并探讨福建省在多要素作用下产生的多样化村镇发展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可为沿海地区村镇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对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东北振兴具有战略意义.从各市县相互作用角度,基于吉林中部城市群26个市县的多指标、时间距离和列车班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各市县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吉林中部城市群单极化发展突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反映由长春市区向四...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划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其他动力。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重庆城市化水平,需要对推动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动力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各城市化动力在其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城乡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势差是其城市化最主要的动力,区外的拉力作用强于区内产业发展的拉力作用,农村推力作用显著,而非经济利益动力,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吸引也起一定作用。应健全重庆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外流向内化转变,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发展和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