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需要承受高强度的中子辐照和表面热负荷,普通材料难以满足要求,采用流动的液态金属作为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液态金属作为第一壁的关键前提是需要解决其在壁面均匀铺展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在外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与壁面的换热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微槽道表面结构有助于液态金属的铺展。本文以液态金属镓铟锡合金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在外加均匀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以及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并对比两种不同工况下实验结果的差别,研究磁场对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底油气管道的散热问题搭建水平气液两相段塞流换热实验装置。研究冷却液温度4℃条件下无相变冷却过程段塞流的换热特性。实验中采用双平行电导探针、热电偶、热电堆等多种测量手段对冷却条件下段塞流的流动和传热参数进行测量。给出对流换热系数与流动界面分布参数变化规律,表明管道上下壁面由于传热不均存在显著的温差。结果还表明,段塞流对流换热系数受气相表观流速影响较小,流体与下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明显强于与上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回顾了在核态沸腾传热中影响汽化核心密度分布的几个关键因素,然后运用分形理论讨论了加热壁面微结构和汽化核心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两个核态沸腾实验中汽化核心密度的数据。一个实验是考察加热壁面在老化过程中汽化核心密度的变化,另一个实验是考察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加热壁面上汽化核心密度的差异。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汽化核心密度与最小成核半径之间呈分形关系。不同加热壁面对应不同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是一个定量描述加热壁面状况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MgO颗粒CO2吸附过程流动与传输特性进行模拟。基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孔隙率和粒径对颗粒内渗流速度、CO2浓度、CO2吸附速率和MgO颗粒固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流动方向颗粒内CO2浓度与颗粒转化率逐渐递减;在相同时间下,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内渗流速度和CO2浓度越低,转化率和吸附速率越低;相同粒径和相同时间下,孔隙率越大,CO2浓度和MgO固体转化率越高,平均吸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5.
液膜流动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液膜流动过程中各参数高精度测量对于理解相关过程及其传热机理至关重要。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研究水平管外降膜蒸发过程中液膜厚度变化,通过测量管壁和液膜温度计算出液膜传热系数,对不同喷淋密度(0.16/0.24/0.32 kg/(m·s))和管内热水进口温度(40/50/60℃)下液膜厚度及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膜平均厚度和传热系数随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管内热水进口温度恒定时,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大,传热系数随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液膜喷淋密度恒定时,随着管内热水进口温度的增大,厚度基本不变,传热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6.
对海洋摇摆条件和静止条件下超临界流体传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摇摆条件对拟临界区流体传热特性的影响远大于对单相流体和远离拟临界区的超临界流体的影响。摇摆条件导致壁面传热系数的周期性振荡,且有助于抑制传热恶化现象。当超临界流体温度远离拟临界温度后,摇摆条件对超临界流体的传热过程的影响显著减小。随着摇摆周期减小或者摇摆振幅增大,传热恶化现象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对处理量为50 kg/h的中试尺度喷动流化床反应器内加压煤快速热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反应器高度、煤进料口位置等结构参数以及不同压力(0.1、0.3和0.5 MPa)、射流风与流化风比值(0.2、0.3和0.4)和粒径(0~3和0~6 mm)等操作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压力,煤与半焦混合程度降低,煤气产率提高;流化风量Qf不变,随射流风量Qs增加,气固流动更剧烈,颗粒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顶部出口颗量增加;增大粒径虽可降低挥发分出口的颗粒量,但不利于煤与半焦混合。  相似文献   

8.
汽轮机隔板为高温高压蒸汽导流部件,汽轮机隔板通流部分表面粗糙增大会导致汽轮机通流部分性能退化,使汽轮机组的功率和效率降低,热耗率增加。合适的喷丸参数能保证处理表面粗糙度,同时有利于提高处理表面清洁度。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径、硬度钢丸及不同喷丸参数对试样表面粗糙度、喷丸效率等的影响规律。并采用优选参数完成试验隔板的喷丸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液态金属在磁场和壁面不同导电特性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规律,对磁场作用下三维封闭方腔内的液态金属自然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表明:当没有外加磁场时,模拟结果与已有实验结果相符;当存在外加磁场时,三维方腔内的流动和换热出现较大变化. 由于液态金属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洛伦兹力,抑制了流动和液态金属的自然对流换热. 通过绝缘边界和导电边界的研究结果对比表明,壁面导电性能对于磁流体流动和换热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定量化分析不同遥感观测卫星所反演的大气CO2浓度之间的差异,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准确揭示全球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CarbonTracker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廓线数据对SCIAMACHY、GOSAT和OCO-2卫星反演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计算卫星校正前后的差值分析不同卫星观测平台对大气廓线的响应差异。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各卫星观测所刻画的大气CO2柱浓度变化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CIAMACHY的差值明显大于其他2颗卫星,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区域分别显示(-0.25±0.15)×10-6和(-0.38±0.25)×10-6的浓度差异。消除这些差异后,3颗卫星的CO2柱浓度观测数据显示相似的季节变化、年变化特征以及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数据可用来整合这3颗卫星由于观测仪器响应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引起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成都城区颗粒物消光系数特征及其与PM2.5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成都城区霾天气成因,收集2011年成都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以及同步的颗粒物散射系数(bsp)和颗粒物吸收系数(bap)资料,探讨bsp和bap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大气消光系数(bext=bsp+bap)与PM2.5之间关系.结果发现,成都城区bsp和bap年均值分别为(456±237) Mm-1和(96±73) Mm-1,其中bsp日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郊区污染源输送的影响,bap日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本地移动源的影响.PM2.5与bext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2),表明PM2.5是导致成都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气溶胶云下清除理论及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溶胶云下清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雨滴与气溶胶碰并机制理论,详细探讨碰并系数与雨滴和气溶胶直径的关系,并针对雷暴天与非雷暴天,从理论上对比这2种天气条件下雨滴碰并不同尺度气溶胶的清除系数.利用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与汤口寨西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对比黄山地区雷暴与非雷暴天气条件下的清除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并讨论黄山地区清除系数与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粒径为0.01~0.1 μm时,清除系数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一致,实测值高出理论值5~6倍;在0.1~1 μm粒径段,清除系数的实测值雷暴天高于非雷暴天;且清除系数与雨强呈正指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81.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边界层理论,建立含CO2的蒸汽在竖直平板表面凝结换热模型。CO2的存在极大恶化了凝结换热性能。在CO2浓度一定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热流密度逐渐增大,凝结换热系数逐渐减小,界面温度近乎线性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凝结换热系数迅速降低,界面温度逐渐增大。CO2的存在使得凝结液膜表面形成一层气膜,随过冷度的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加,气膜厚度逐渐减小,但气膜厚度要比液膜厚度大一个数量级;随着CO2浓度的增大,液膜厚度与气膜厚度均在减小,但气膜热阻与液膜热阻的比值逐渐增大,并且在高浓度CO2情况下,气膜热阻成为主导热阻。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水为工质,对截面尺寸为0.4mm×0.4mm水平布置的不锈钢矩形微槽内流动沸腾进行换热特性和可视化研究.质量流速范围为G=62.5~187.5kg/m2s,进口温度分别为Tin=30、45、 60°C.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干度下,换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度较大时,换热系数保持不变直至换热恶化.质量流速的增加使换热系数有较大增加,进口温度的变化对换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可视化研究发现低壁面过热度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在本实验范围内,微槽内沸腾的流型主要有塞状流和环状流两种.  相似文献   

15.
对NaCl溶液静态闪蒸过程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中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0.26,初始液膜高度为0.1~0.4 m,初始过热度为1.5~40℃。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闪蒸时期,过热度大小对瞬态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同。闪蒸的前期瞬态传热系数随着过热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闪蒸后期开始阶段,瞬态传热系数随着过热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闪蒸后期末尾阶段,过热度对瞬态传热系数影响不明显。瞬态传热系数的峰值随着初始液膜高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实验范围内给出瞬态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在闪蒸过程中,瞬态传热系数的大小显著影响沸腾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Pd纳米颗粒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催化氧化反应的性能至关重要,且与Pd-CeO2的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我们发现Pd/CeO2的低温催化CO氧化活性高度依赖于载体CeO2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利用胶体沉积法,得到Pd/CeO2八面体和Pd/CeO2立方块两种催化剂.结果表明暴露{111}晶面的CeO2八面体负载Pd催化剂的催化CO氧化活性远优于暴露{100}晶面的CeO2立方块负载Pd催化剂.DFT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Pd物种的氧化还原活性可能决定催化剂的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钯从氧化态到金属态的循环更容易在CeO2(111)上进行,而这取决于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活性Pd物种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的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调控载体暴露的晶面实现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对催化剂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的可控调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研究得到针柱接触铝板表面后冷凝液滴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规格针柱在不同时刻接触铝板表面后诱导生成的液滴半径的大小及清理干净区域的半径的变化规律,并测量温度变化,计算得到热流密度及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针柱接触铝板对热流密度和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We characterize a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which ensures that the generalized Hardy operator Uψf(x)=f(x1t1,…,xntn)ψ(t1,…,tn)dt1…dtn is bounded on RMO(Rn).The condition deeply depends on the nonnegative function ψ defined on [0,1]×…×[0,1].Furthermore, the corresponding operator norm is worked out.In addition, we also extend the results to the high-dimensional product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