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语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相似文献   

4.
东方孔子的语录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体,是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双壁.《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是最早的私人著作,开创了周秦诸子说理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5.
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说不定就是孔子自己,在论及弟子特长时,曾经自豪地说:“文学:子游、子夏。”读之再三,不禁神往,竟然不知轻重地自赞一声:“作文:李遥策,慈琪,阮甜怡。”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1.孔子创办私学,招收的弟子中有富甲天下的子贡、穷困潦倒的颜回、出身贵族阶层的冉有、来自南方蛮荒的言偃等人。这体现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循循善诱D.温故知新2.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挫败围攻梁城的十万赵国大军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中违背史实的是()A.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学在官府”…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8.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9.
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对他的评价毁多于誉。司马迁说他:“予之不仁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圣览象赞》对他的评语是:“辩以饰诈,言以致文。”现代亦有持此见者。如台湾学者王仲厚在《圣门人物之综合观》一文中就认为,宰予“虽长于言语,然孔子常斥为朽木,为不仁”。宰予的骂名由来已久。然而,作为“朽木”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尤其在教育方面,他有杰出的贡献。一般人都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指名提出七十七人,并说都是“异能之士”,就是说孔子有奇才异能的弟子七十七人。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言论是多方面的,只对教学与学习的言论,《论语》一书中就有四十六处。而且有许多言论的观点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至今还适用,值得学习,至少值得参考,我择其要者,分论教学与论学习两部分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读孔子与孟子。感受迥异。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有弟子三千,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7.
师道     
遥想当年,孔夫子在泗水之滨设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些弟子出身显贵,一些弟子乃平民子弟。对其大弟子颜回,孔子称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这种“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孔子首创私学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曾经创办过规模很大的私立学校。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又说:“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可见孔子办的私立学校中有较固定的教材,学生众多,且设有学生居住的“弟子内”,规模相当可观。在这所私学里,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通过私人讲学,把知识学问传授给新兴地主阶级、商人以至庶民阶级。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不受年龄和地区的限制,只  相似文献   

19.
潘晨聪 《上海教育》2023,(15):20-27
<正>五个新城是上海“十四五”重大发展目标,也是完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发力点。新城并非简单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功能的要求,打造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本期“五个新城看教育”系列报道,我们来到奉贤。两千多年前,这里因孔子弟子言偃青溪结坛讲学的传说而得名。“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良渚文明在此相传,“南方夫子”道启东南。  相似文献   

20.
谈读诗     
我们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诗的国家。诗人之多,诗作之多,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一大半是诗歌史。学习中国文学,如果不读诗,那就简直可以说没有真正接触到中国文学。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有读诗传统的国家。《诗》、《书》、《易》、《礼》、《春秋》;《诗》为五经之首。孔门弟子念的第一本书,就是《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