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向数字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研究数字经济如何驱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100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以及链接内外的战略与组织三个维度提炼出九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其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作用。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内部能力、战略与组织均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具有路径影响,按照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形式,将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路径划分为内部推动升级模式、外部促进升级模式、内外部融合升级模式三种类型。研究提出,要从优化外部环境、强化内部能力、重构战略与组织等方面持续加强,以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只有通过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使企业及其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旨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装备制造业ERP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了未来ERP在企业中和各个行业的协同。  相似文献   

4.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资源基础观和知识整合理论,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10-2019年数据,建立面板Tobit模型探究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软件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硬件建设更强,且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互补充;(2)信息化建设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3)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存在阈值,环境规制程度较强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装备制造业ERP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了未来ERP在企业中和各个行业的协同.  相似文献   

6.
<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当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处在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引导行业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顺应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和国家海洋局编制印发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的基础.从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因入手,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总结影响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亟需突破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升级,而确定影响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探究其产业升级路径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在构建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厘清了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环境、资源投入状况、产品市场转化能力在其升级中最为关键,进一步说明产品研发和销售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关键环节,同时发现其升级存在引进上游外资较多且行业分布失衡、产业集群区域发展失衡、装备制造企业吸收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针对研究结果,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区域转移、引导外资流向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探究升级路径更凸显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典型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成效,剖析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客观地阐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现实,提出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具体策略,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积极把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外部环境,总结归纳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分析国内重型装备行业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注重...  相似文献   

11.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构建包括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等6项准则层指标及20项方案层子指标的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指标权重,最后从产业政策、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下游企业损失厌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因素。据此,构建了包含损失厌恶的质量选择模型,通过分析下游企业的购买决策,揭示了损失厌恶制约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机制;采用2000~2008年7个装备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工业增加值率差值的变化衡量损失厌恶程度,检验了上述市场机制。结果表明,存在损失厌恶时创新产出对市场需求的弹性下降了3.3%,下游企业的损失厌恶心理借助市场需求这个中介变量抑制了技术升级;提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商业模式、改善服务流程、反向整合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搭载了全球知识与价值分工体系,也决定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和VAR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困境进行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封锁是一种常态,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没有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升级的目标,相反还会陷入发达国家的俘获型产品价值链条中,从而遏制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外溢成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开放式创新网络为突破,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价值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升级困境;博弈分析;VAR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相关文献、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建设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模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要使智能化产品产值增长率持续增长,应将新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外部投入要素、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支撑投入要素维持在一定平衡状态下,增加技术投入比率和高技术人才内部投入要素,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关系及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出两大产业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据此建立了基于DEA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评价模型。基于全国30省市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归纳出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及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部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德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金 《软科学》2005,19(5):75-77
对产业集群概念、特征及竞争优势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德阳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德阳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明确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对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此构建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低碳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总的来说,制造业发展水平在促进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对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全球化水平具有消极影响,而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采取切实举措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战略逐步深化,以"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Intelligent Production and Service Network,IPSN)"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创新体系日臻完善,中国装备制造业必将交融于全球一体化的产业网络体系之中并实现转型升级,否则或将面临优胜劣汰风险。在此背景下,研究认为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是为一项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不仅包括管理和信息服务,更应涵盖个性化、模块集成和全程价值链供给战略。利用结构分析法以及功能/价值分析法得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平台基本构成包括决策体系、信息感知和传输体系、智能生产与服务组织体系、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平台将由"镶嵌"于产业组织体系向"交融"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变革,存在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唐国锋  李丹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30-139
以重庆市为例,将制造业划分为3种类型共16个细分行业,基于2007-2015年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及统计年鉴数据,以完全消耗系数表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以制造业分行业总产值对数化数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衡量指标,对制造业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FERM)对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服务化水平及其他投入要素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产出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减弱;服务化对重庆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总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在不同类型制造业间影响差异较大,同时细分行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不同的作用趋势;服务化投入并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决定因素,还需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及技术投入实现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