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7,(2):67-67
2007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将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定于2007年12月7~9日在上海举行,论题是: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雯宜 《新闻大学》2012,(2):152-154
2011年12月29日至30日,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包括台湾地区)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发表主题演讲6篇,入选论文34篇,Panel一组。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以期重新认识城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主办,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于8月16至17日在云南丽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媒介化社会"的提法是对当今世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着不可取替的作用这一现状的概括。分析"媒  相似文献   

4.
策划简报     
群邑媒介传播课程献礼复旦新闻学院八十周年庆2009年9月10日,群邑媒介在中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21世纪领袖—GroupM群邑媒介传播课程"。此次在复旦大学开课是该课程全国巡讲的第二站,共吸引了来自新闻学院近百名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征稿启事     
为凝聚各方研究精英,深入推动我国传播研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决定创建“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和碰撞的平台。论坛每年一届,以专题研讨为形式,每一届会议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借院庆80周年纪念日,盛邀近80位来自全球各国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以及20余位学者云集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以“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为主题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此次论坛是近几年来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旨在共商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新闻大学》2012,(6):2
12月20日下午14时,陈望道、范长江、邹韬奋铜像迁建工程完成暨揭幕仪式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和上海新闻奖获奖者代表、全国和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代表和陈望道先生亲属也出席了仪式。2012年12月14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正式开幕。  相似文献   

8.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年1月5日-6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这是中国传播学论坛的第三届年会,也是中国传播学会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首次合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2):52-54
<正>2015年4月24日,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中国媒介法治与新闻伦理规范高端论坛"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记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部门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传播法研究的对象、新闻立法的有关条件、媒体法治对竞争的影响、新闻伦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网络的发展,陈永洲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得到迅速传播,这种舆论压力干扰司法的现象成为近年媒介审判的表现形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利于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塑造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搭建理性的舆论平台,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以近两年较为典型的"复旦投毒案"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复旦校讯     
▲卜2003年3月21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王仲伟同志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等陪同下,来复旦大学科技逸夫楼为“复旦时政论坛”作报告,报告后听取了关于新闻学院新校区规划和新闻学院发展规划的工俊汇才民。复旦校讯  相似文献   

12.
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3.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14.
李本乾、臧海群日前在复旦大学被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传播学博士点培养的博士。 李本乾、臧海群两人的导师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传播学研究基地——复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国良教授。据张教授介绍,李本乾的博士论文《中国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从综合受众特征、媒介类别、地区差异等方面,系统考察了我国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臧海群的博士论文《多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播学论坛”是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CAC)创办的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学术论坛。2006年的论坛,由中国传播学会与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美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于8月18日至20日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中举行的。这次论坛盛况空前,与会学者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美国、新加坡、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院校的学者近200人。论坛收到…  相似文献   

16.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于2008年12月13~1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由中国传播学会(CAC)、中华传播学会(CCS)、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传播与社会学刊>、<亚洲传播学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嘉宾、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260多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有140篇论文在论坛发表.  相似文献   

17.
吴畅畅 《当代传播》2012,(4):77-78,81
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微博事件(2011-2012)工作坊"2012年3月31日至4月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16日,上海复旦四维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来自上海市新闻出版、印刷、广告传播、包装、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复旦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工商联的领导汇聚一堂,共同祝愿名校与民企携手打造的复旦四维印刷有限公司能演绎印刷界的经典与完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编辑》2012,(2):23-27,2
正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教育强国。与百年复旦的历史相比,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复旦社)刚刚迈入而立之年,但是它依托复旦大学,又走出复旦大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值复旦社建社3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5月9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办的"第六届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媒介融合与网络空间新秩序",陈旭、柳斌杰等著名学者、传媒业界重要领导就新形势下媒介融合发展、中国在建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事业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研讨和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