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专利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福利效应及最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长琪  齐亚伟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29-1834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厂商累积创新竞赛模型,分析专利制度对厂商创新信息披露和社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对最优专利长度、宽度、高度进行了设置。结果显示,专利长度有利于信息披露,专利宽度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社会研发投入与专利长度成反比,与专利宽度呈现正U型关系,与专利高度呈现倒U型关系;适当的专利宽度,长期限,高新奇或短期限,低新奇的组合是最优专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小鲁 《科学学研究》2011,29(4):619-626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项初始专利技术的序贯研发模型讨论了序贯创新背景下最优专利宽度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专利宽度对创新阻塞的协调机制以及专利联盟的社会福利效应。在该模型中,专利宽度的调节不仅能够影响后续创新对初始专利技术的侵权概率,还可以改变现有专利技术的实际数量。研究表明,最优的专利宽度应当使事后专利许可下初始专利的期望许可价格等于诱使厂商进行初始研发的临界价格。这一专利宽度水平不仅可以为初始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而且可以限制事前许可价格和事后许可的期望价格,从而缓解许可收费对后续研发决策的扭曲。由于专利联盟的联合利润最大化定价会阻碍专利宽度对事前专利许可定价的调节,因此专利联盟无法增进社会福利,反而可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相似文献   

3.
董亮  方中秀 《科研管理》2019,40(4):179-189
“问题专利”是专利系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假设发明高度与研发投资存在正向关联关系,在专利质量和研发投资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了专利质量的内生化。然后通过一个双寡头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局面下创新厂商的研发投资和专利许可行为以及非创新厂商的策略选择,进而对专利质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专利质量受确定性发明高度和研发效率的影响,市场结构与专利质量之间不存在单调一致的关联。法庭对专利侵权赔偿金额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潜在侵权者的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结构。当显著性创新非常困难时,“问题专利”才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4.
赵旭梅 《科研管理》2015,36(9):128-133
专利保护宽度的国际趋同表现为各国对专利的保护范围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本文基于专利的最优保护模型,论证了这一均衡的存在动因及收敛路径。本文首先通过量化专利保护宽度,说明其对创新收益、创新数量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然后构建反应函数,求出各国最优保护宽度的纳什均衡解,说明开放经济下,一国的最优保护宽度因市场规模和创新能力的不同而各异;统一高标准的保护宽度,虽然有助于技术领先国家增加创新的海外收益,却是以损害全球福利为代价,是国家间博弈后的次优结果;而使得全球福利最大化的保护宽度稳态水平介于各国的最优值之间。  相似文献   

5.
专利联盟与专利使用效率的提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累积创新环境下,专利产生了其所特有的协调成本、机会主义成本、诉讼成本等交易成本。基于对上述专利特征的研究,本文研究表明专利联盟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累积创新专利所带来的协调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诉讼成本等交易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专利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专利联盟在序贯专利竞赛条件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在多样化专利关系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同时描述企业研发投资和专利许可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在比较有、无联盟两种模型均衡的基础上,得出联盟对各阶段研发强度的影响,及联盟提高长期社会福利的充要条件.结果表明,不受专利关系影响,专利联盟总会提高各阶段研发强度,因此是鼓励创新的;且联盟能抑制领先者垄断市场的动机,提高外部参与者的研发积极性;但当且仅当专利互补程度足够高时,联盟才是提高长期社会福利的.  相似文献   

7.
加强专利保护对我国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斐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95-1499
 以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分别从技术投入与产出角度实证分析了加强专利保护的相应影响,发现随着专利保护的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下降而专利申请活动反而增加。本文推断:我国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以进行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专利保护政策的加强无法激励出更多的研发投入;更强的专利保护提升了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企业申请专利不仅能获得研发投资收益,也可能是为了构建专利组合以在累积创新背景下应对专利要挟或向竞争企业抽取利润。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6):15-20
基于Bertrand竞争前提,通过一个序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专利制度下问题专利对各厂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专利制度下,专利质量很差的创新厂商也能获取垄断利润,同时规制者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最优专利制度应是一种事前的相机抉择专利侵权赔付机制,规制者必须根据创新厂商研发成本以及市场份额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专利侵权赔付金额,以达到弥补创新厂商研发成本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分析了专利的资源配置效率,指出专利制度是通过赋予专利持有者市场垄断力量的方式对专利所有者的投入进行补偿,但垄断又必然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因而决定了专利制度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通过根据不同情况而构建不同的最优专利组合(专利长度和宽度的组合)来平衡社会收益与私人的收益,可以提高专利制度的效率,这一点对于专利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亮  任剑新  于飞 《科研管理》2016,37(5):78-86
通过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产品差异化条件下利润损失规则和不当所得规则对基础研究型累积创新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最优专利侵权补偿机制的设计。结果表明,与不当所得规则相比,利润损失规则能够更好地保障专利持有者的利益。法院只有通过混合利用不同侵权补偿规制建立事前机制,对厂商行为进行间接引导,才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法院不应只是一个"仲裁者",也应是一个"引导者",在专利制度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旭梅 《科研管理》2014,35(9):44-49
实用性标准主要限制累积创新过程中阶段性成果的专利可获性。建立两阶段创新博弈模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放宽实用性标准,企业更倾向于以专利形式、而非商业秘密形式持有先期创新成果。宽标准下,后续创新企业让渡的专利使用费将增加先期创新企业的预期利润,这虽然有助于增加先期创新投资,却不利于后续投资,由此专利转让费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企业参与创新活动。在这一前提下,专利授权带来的创新分工和竞争性市场结构,将提高企业预期利润总和与消费者剩余,即放宽实用性标准,获得的社会福利更高。当先期创新成果难度偏高或溢出效应较大时,采取宽标准尤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冯萍 《科研管理》2021,42(8):184-191
本文使用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许可数据,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倍差法考察了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与自身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选择对外许可其专利使用权的可能性越大;控制自选择效应后,企业专利对外许可行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研究发现,高、低技术产业企业的专利许可行为对其自身创新能力提升分别有长、短期促进作用,中技术产业企业的许可行为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且主导产业各异,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依然面临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技术转化投资市场不活跃等问题,亟需开展创新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然后基于创新价值链对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过程按科技产出、物化产出和价值产出三阶段开展创新效率评价,运用DEA分别考察各阶段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但并非各环节均DEA有效,在物化产出和价值产出环节资源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投入冗余现象严重。研究提出了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路径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军荣 《科研管理》2017,38(11):103-109
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然而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实效影响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以专利维持作为专利质量的代理变量,运用虚拟回归的方法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专业机构的参与、开放式创新的采用对专利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并未能够提高专利质量,基于合作开发的开放式创新能够明显提升专利质量。据此提出提升开放式创新效果和专利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