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0年代初期,日益动荡的国内外局势直接导致了盛行于1920年代旧市民电影的衰败,由知识阶层和青年学生为主的新观众群体的涌现和竞争对手联华影业公司的新电影制作方针,迫使以旧市民电影起家的明星影片公司采取与左翼文艺合作的制片路线,以图换取市场生存空间,这就是改编左翼文学代表作之一的短篇小说<春蚕>的背景.<春蚕>虽然出现在左翼电影高产之年,但其思想力度和艺术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属于早期左翼电影,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左翼电影或曰经典左翼电影;影片政治经济学和意识形态的图解占据和挤压了原先就很逼仄的艺术叙事空间;小说<春蚕>最大的艺术贡献就是塑造了荷花这个"女二流子"形象,但影片没能将她进一步丰满、开掘.然而,恰恰就是从电影<春蚕>开始,明星影片公司借助左翼电影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元素,开拓出一条新市民电影的制作新路线.因此,电影<春蚕>既是解读1933年左翼文学与电影内在关联的范例,又是"明星"公司在"左翼电影年"内制片路线改变后一个可供读解的标本.  相似文献   

2.
决定一部影片是否左翼电影的不是题材,而是主题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孙瑜编导、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的《体育皇后》是一部典型的左翼电影,因为它具备左翼电影的主要特征,即阶级性、暴力性、宣传性。左翼电影胜在理念,因此其宣传性在具备批判性的同时,又以思想性和反世俗的先锋性见长。实际上影片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表彰,无论是当时还在当下,都是一种具备普世价值的行为意识和可以重新开掘使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左翼电影人在电影编导、电影评论、电影理论著译三条战线同时发力,以"集议"的方式,群起而著之,凝结成崭新的以阶级意识为核心,以现实主义为方向,以电影本体论为美学特征的左翼电影理论,使中国电影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摄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936年,在国防电影运动和新市民电影的合流夹击下,左翼电影如《孤城烈女》,多少显得落后于潮流变迁、成为左翼电影大潮过后的余波回转,其当下的解读意义在于:影片为当时左翼电影留下新时代的印痕并在最终定格于历史背景的同时,又从一个特定角度,为1949年后大陆新中国电影文化和电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5.
早期左翼电影在借助旧市民电影传统的爱情主题、故事框架和叙述模式的同时,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激进的左翼思想和革命立场,以及相应的左翼电影模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孙瑜编导的<火山情血>,将旧市民电影中一直旺盛活跃的个体性暴力基因移植到影片当中,在完成为以后完全意义上的左翼电影铺设阶级暴力意识和暴力革命模式的同时,又为1949年以后大陆电影的阶级革命和革命暴力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莉 《文教资料》2009,(11):54-56
电影诞生之初,就被当作奇观而为世人争相观睹.作为艺术的电影,不仅能再现现实,更能呈现奇观.本文旨在从电影本体论的角度审视电影的奇观本性,分析电影奇观的构成,揭示出当代华语电影存在着对电影奇观的误读,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通过对电影奇观的梳理,全面地认识电影奇观,对研究当代奇观电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原因:20年代电影业畸形发展的反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形势的激发;左翼文学运动的催化。左翼电影在严格的审查制度、法西斯式的暴力侵扰以及来自其他阶层电影人的理论冲击的合力“围剿”中艰难前行,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创作方向,同时也促进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拓展了社会性的主题,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风格,发展了有声电影的技术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电影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现实与弘扬革命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它实现了本土电影形态从泛道德化的“复古”到直面社会历史语境的“介入”。以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为发端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有片必评、互鸣互纠”的思想指导,使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建构,完全有别于以往电影创作与研究中那种个人式的单纯、自为的文化思想活动,并最终发挥了电影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这不仅使得左翼电影本身的创作和批评在当时影响甚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后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市民电影,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社会批判立场,就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出品的贺岁片《压岁钱》而言,一方面,发掘、表现世俗趣味,规避政治风险成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在完成对旧市民电影情色元素承接的基础上,影片对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片段式的、有选择的抽取利用,目的是更好地吸纳市场的商业能量、增加市场卖点。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2.
洪深是中国早期电影拓荒者之一,不仅在戏剧与电影剧本创作方面成绩显著,他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著述在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洪深30年代的电影批评文章,以眼光敏锐、视野开阔、政治倾向鲜明和分析科学缜密见长,对左翼电影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的四部电影理论著述既体现了学者型理论著述的特点,同时又通俗易懂,具有指导创作实践的实用价值。这些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我国现代电影剧作论和表演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起步应当上溯到20年代中期的北伐战争时期,但真正作为政府下设机构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则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直接促成国民党官营电影思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20年代中后期恶性循环的商业竞争给中国民营电影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来自左翼电影新生力量的强大压力,国民党政府意识到创办电影事业的必要性,“把电影事业视为一种真正的文化教育底事业,  相似文献   

14.
在现存的1934年电影文本中,《新女性》的意义和价值,证明了左翼电影在1934年依然保持强盛的制作势头和市场需求;同时,《新女性》中及时吸收引进新兴的电影有声技术、融入当时兴盛蓬勃的大众文艺的通俗元素(譬如大量流行歌曲的穿插使用)的做法则表明,左翼电影处于变化之中:在技术手段上向新市民电影靠拢,在表现手法上,向旧市民电影回归。  相似文献   

15.
明星影片公司对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在左翼电影兴盛并成为电影主流之时,在及时借助左翼文艺元素、整合旧市民电影制作传统与审美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大庸俗力量的新市民电影类型。《脂粉市场》既为同一年新市民电影的代表作《姊妹花》提供了艺术和市场的制作实践,又为中国电影类型的丰富提供了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借助着民族电影业蓬勃崛起之势,更得益于电影这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人自办的电影刊物获得了迅速发展.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刊物便是“电影特刊”.本文探寻电影特刊的特性及其演变轨迹,同时对学术研究中如何开掘与使用电影特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一部电影作品中,电影美术设计的水平将决定这部影片本身的艺术水准,在一部影片的气氛烘托、命运发展、人物造型、情节推动以及场景的设计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现状、电影美术对电影创作的应用和作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左翼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能够一逞风流,除去左联诸人抓住时代契机,响应时代需要加入电影公司之外,电影公司积极的商业运作也功不可没。但二者合作最初是各怀目的,各取所需,却殊途同归:电影公司需要左翼题材来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左联诸人是怀着"要当心"的态度把电影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来予以接纳。《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幕之作,其整个诞生过程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合作双方本着"待人以诚"的态度各展所长。在市场推广方面,明星公司对《狂流》从广告到影评均采取了商业电影的推介模式。因此,电影从水灾惨象到演员表演,从导演风格转变到贫富阶级的反差均得到了观众的全方位认同。左翼电影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以往电影史对其意识形态价值单向度的极力凸显。  相似文献   

20.
徐睿 《华章》2008,(23)
<黑客帝国>系列的上映让我们眼前一亮,炫目的电影特效让它成为了当代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影特效在电影创作中的三个主要应用形式和五个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电影特效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