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中国国家语委副主任、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访问时曾说:“广播、电视播报新闻不能使用方言。”随即引发舆论的质疑,并且要求不应任意取消方言新闻。王登峰说,近年采用方言的广播电视节目确实越来越多,有些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约束。中国对地方台使用方言播音有严格要求,如播报新闻不能使用方言,方言节目播出时间、时长和占节目总数比例也都有严格要求。王登峰表示,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国策,是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但在国家规定使用通用语言的地方,应坚决执行规定。如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讲普通话。新闻媒体要用普通话传递信息。国家语委的强势态度,随即引发议论。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和方言是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只在特定地区内通行。国家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规范社会公共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是不矛盾的,但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方言,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传媒环境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大家对此现象褒贬不一。"方言热"的出现,有其必然的趋势,也有其优势,但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方言节目都是成功的,更不能说明方言节目可以取代普通话类的节目。本文从方言节目的形成背景、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方言的意义分析,探讨方言节目的现状,并由此分析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探讨方言节目如何趋利避害,并且探讨主持人在这其中的定位与完善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等方法,将主持人与节目内容结合,更侧重于探讨主持人在这其中的角色定位、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1955年10月我国推行普通话,使之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以来,方言的地位日益式微。尤其近些年来,广播电视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普通话节目,偶尔有几档夹杂着方言的节目,也往往以搞笑的形式出现,而且成为专家学争议的对象。但是,随着普通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方言节目也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上。  相似文献   

5.
方言节目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有大发展之趋势。它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唤起人们对乡音的记忆,让忘记乡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对方言的关注。方言节目的播出也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方言节目和区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的社会中,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6.
最近,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方言类新闻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播出,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引起了关于用方言和普通话播报新闻节目的大讨论,争议异常激烈.笔者认为,方言类新闻节目受到欢迎,自有其市场规律,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方言类还是普通话类节目,只有真正贴近百姓,深受百姓欢迎的节目,才是好节目.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对方言使用的探索越来越宽容。把握好普通话在播报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方言在播报中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肖嵩 《新闻战线》2015,(3):106-107
电视方言节目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在传承地域文化,满足特定受众的欣赏需求等方面有着普通话节目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地方言节目的大量涌现,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面狭窄,节目品位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方言节目的有效传播。因此必须从塑造有个性的主持人来树立栏目的品牌意识,扩大收视群体,实现跨区域发展等方面着手,实现方言节目的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9.
林丽臣 《青年记者》2006,(18):44-45
今年3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公开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①这是自去年9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以来,国家管理部门对方言节目进行规制的又一次重磅出击。方言节目使用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传媒资源,对普通话的推广有一定阻碍作用,内容上也容易出现庸俗化倾向,这些是方言节目公认的缺陷。从这一点来看,广电总局对其规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就要如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0.
困境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提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广播电视一律不得用方言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5年,广电总局又发文禁止主持人使用港台腔,方言电视剧被荣止播出.闽南方言需要保护,但绝不能与普通话的推行相冲突,这是一个不能触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09,(5):12-12
缘起 日前,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要求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  相似文献   

12.
方言节目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理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解决作为地域文化表现的方言节目和承担推广普通话责任的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广西本土节目《有话日日倾》为例,通过对方言节目创收、创优、收视、受众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阐述方言节目的正负效应,理顺方言节目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审视方言节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方言节目,社会上可谓褒贬不一,叫好和反对的声音兼而有之。如何正确看待方言类与普通话节目之争,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话题。依笔者之见,适度控制方言节目彰显和谐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规范方言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文静 《青年记者》2007,(24):57-58
近年来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一阵“新风”:电视台以方言作为工作语言主持娱乐节目,用方言播报新闻、播出用方言译制的外国影片等等。 在方言节目火热登台的同时,关于方言电视节目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挤占普通话的空间等的争论也没有停过。  相似文献   

15.
张玥 《今传媒》2010,18(10):134-135
论文主要集中讨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的异同点,全文以讨论祖国大陆第一个方言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为引子,引出对闽南话节目的研究和讨论,从闽南话的由来和传播、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自身的特点所在、从普通话播音看闽南话播音的特殊之处及方言节目的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闽南话节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作为印证观点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用逼仄来形容并不为过,各家县级电视台逐年锐减的电视广告收入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为县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方言电视节目要言之有物关注公共事件,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围绕地域文化做文章,要协调好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要形成品牌效应拉动收视,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彦 《新闻爱好者》2012,(11):23-24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各地的语言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方言。作者认为,流传于各地的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淀而形成的语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方言节目也是传媒应对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够带动影视节目创新;在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的今天,适当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方言以及方言节目不会对普通话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方言节目,社会上可谓褒贬不一,叫好和反对的声音兼而有之.如何正确看待方言类与普通话节目之争,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话题.依笔者之见,适度控制方言节目彰显和谐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规范方言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视传播和文化流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方言节目的优势、发展局限,以借此找到方言节目同主流声音普通话节目百花齐放的最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现实:强势方言区普通话主持人节目遭到冲击真正引起一场关于方言节目存废争论的,当滥觞于《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批方言新闻节目。如今的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在粤川吴越等强势方言区,大都是方言新闻节目笑傲江湖,一批方言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随之走红,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