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明清之际,西方的耶稣会士大批来华传教。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同时向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直接关系着对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督宗教的首次人华高潮是唐代的景教徒,第2次高潮是元代的方济各会士,第3次入华高潮则是明末清初的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多个修会的传教士。入华耶稣会士们来自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但以南中欧拉丁文化的国家为主。他们的社会出身一般较高贵,故来华后走上层路线,广交上至朝廷,下至文人儒士,推行中国文化“适应政策”。他们在传教方面收获不大,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却功不可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于中学西渐的贡献,还要大于其对西学中渐的贡献。他们的书简、报告和著述,促进了西方早期的中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曾瑞琪 《考试周刊》2011,(35):36-38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家,通过来华耶稣会士的著作,伏尔泰认识了中国。在耶稣会士带有主观性色彩著作和伏尔泰本人为了宣扬开明君主制的政治主张影响下,伏尔泰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有意的或无意的误读。在误读中形成的中国观,为伏尔泰宣扬开明君主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并促进中国文化在法国、乃至在欧洲的传播,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是近年来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从引进之时就伴随着中国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在服务于传播福音的大前提下开始译介西学,零星的西方教育开始渗入中国土壤。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希冀于教育来救亡图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进人中国敞开了大门,“新教育”开始引进,新教育中国化运动遂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反思阶段。这一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在带来西方一些虽不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大量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等介绍到西方。汉籍西译推动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士的幽灵,在近现代中国留学生中徘徊。“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构成他们的主流文化情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及文化传承向西方“取经”。没有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像他们这样,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像他们这样,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当作“主义”来热切追求。一百多年来,他们就像他们的先辈———士大夫阶层一样,从未脱离中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但又与士大夫们不同,常常陷入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在其神学代表作《天主实义》中全面表达了他对理学的看法,它是来华传教士中第一本批判理学的书籍。基于终极信仰不同,书中提出两项批判主题:(一)太极不能为万物之原。(二)天地万物不可为一体。利玛窦的观点对在华耶稣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利玛窦的观点,由此加剧了与中国士大夫冲突。第二:将理学传入欧洲,无意中为正发生的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充满理性精神的材料。利玛窦与耶稣会士批判理学的客观意义超越了宗教范畴。  相似文献   

8.
十六世纪,在欧洲受基督教冲击的天主教,急需寻找欧洲之外的传教场所,于是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播基督教文化外,也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虽然发生过冲突,但耶稣会士也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不少的儒、道经典著作,这一交流,曾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妇女闭居是古代和中世纪社会中性别歧视的产物,它在礼教控制下的传统中国最为典型,而在理学勃兴的明代则被推行到极致。这一事实在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当中所引起的反应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们以欣喜的态度接受它,认为这是被14至16世纪的社会变革所破坏了的西欧传统妇女规范在远东的重建;另一方面,他们又以忧虑的心情注视着它对宣教工作的不利影响。神父们企图通过种种变通的方式去协调这一矛盾,但并没能成功,其表面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抵制和西方的教派斗争,而更内在的因素则深藏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尖锐对立当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我们文化不同、语言各异,他们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他们好奇地触摸、感知中国,他们以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讲述传播中国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绘出一幅心灵相通的生动画卷,他们就是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来华留学生。今天要讲述的,是泰国籍来华留学生白娜与中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12.
虽然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语言的各种功能也日臻完善,但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作为语言交往的辅助方式,仍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不足的补充,而且有时比语言符号更简单,更生动,所传递的信息更真实。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做了大量的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适应、沟通工作,虽然这主要是出于传教的目的,但实际上对于异质文化间的交往是有启迪意义的.作为此类著作的代表,利玛窦的<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方济各会利安当的<天儒印>还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一部典型的适应儒家的著作,它从基督教教理的角度出发,对<四书>中有关"天"、"诚"等范畴作了全面的阐释.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一大批集大成式的科学家,而且出现了许多不配的科技名蓍,与此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外科技交流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进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意味着对英语语音本身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跨化交际的问题。在跨化交际中,除言语之际之外,非言语交际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非言语交际手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教医学传教士是传教士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传播医学和宗教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将近代西方的天文、地理、地质、矿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国际法、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传入中国。这些科学传播活动虽然有限,但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并非唯一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语言,身势语就是非言语语言的一种。俄中两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身势语中并影响着身势语的构成和身势语的使用。通过对俄汉身势语词进行对比,归结出造成俄汉身势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以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中国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学者们追寻中国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公民社会与全球化、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作为框架模式的"公民社会"进行理论诠释,也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创新了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