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是社会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模式具有规律、价值和条件相统一的三维结构,社会模式是社会管理者选择、设计和建构的社会机制、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规范体系.规律是社会模式的生存基础,价值是社会模式的内在灵魂,条件是社会模式的现实制约.选择和设计是社会模式形成的两种路径,在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两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贯穿着模式形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幼儿社会技能——进入儿童群体的重要社会标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在儿童群体中以人缘的好坏来衡量。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从“同伴接纳”的角度分析,主要用于评定同伴接纳或者人际关系(如同伴社会测量地位)。幼儿社会技能是进入儿童群体的重要社会标签,社会技能的获得将促使幼儿良好的心理行为的发生。根据社会技能干预的理论,本文提出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方法,以帮助幼儿成功获得进入儿童群体的社会标签。  相似文献   

3.
The present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how social origin affects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class-specific differences in school performance (primary effect) and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s (secondary effect) ar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e way in which changes in the institutional setup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may interact with social origin. The review shows that educational decisions at this later transitio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secondary effects. In particular,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classes are explained by group-specific investment cost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al context associated with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Although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al pathways in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reduced social inequality in acquiring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qualifications, secondary effects at the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have been found to increase over time. Thus, within younger cohorts, high-school graduates with lower social status are more often divert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by attractive vocational or nonuniversity pathways. The article discusses approaches to reduce secondary effects of social origin.  相似文献   

4.
我国转型期社会群体中的非正式行为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行为规则既受历史传承的影响,又决定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务件。在我国转型期,急需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行为规则来对社会秩序进行有效调整,进而在社会群体中形成科学的交往理性。但因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交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存在着大量有悖于民主法治建设理念的非正式行为规则,既折射出诸多社会问题亦消解着社会的正式制度。只有体制改革、法治规约、化建设并重,才能标本兼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个人主义的个性观看来,个人在大多数方面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趋势,如果人的个性不受社会秩序的限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种观点的偏颇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的实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具有相互生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秩序是人的个性生成、存在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个性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具有一致性,整个人类历史是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层次正日益分化;人之活动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主体;社会活动因素及其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与震荡;新的社会关系及其文化理念正不断衍生。这些新的社会特性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三维文化向度所引起。我国当代社会的主体文化及其现实力量,内在地规定着我国当代社会必然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桂兰  周云华 《培训与研究》2010,27(6):45-47,82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虽普遍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机制、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问题的成因主要是: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回应不够、公民社会发育不足、原有体制以及落后观念的深远影响。为此,应采取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机制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等对策,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8.
写作动力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潜隐性。受社会使命的驱使,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写作的社会意识,抒发与表露生活感受,与读“神交”的宣泄意识,痴爱迷恋,在强迫性心理造成的“核爆”的冲击下写作的潜隐意识,是写作行为动力系统中的三个主要机组。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般的想象,社会信息化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接触的平等权利和机会,这将有助于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普遍提高,并将缩小社会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但事实上并非真的如此。社会信息化不仅没有从总体上使社会成员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别缩小,反而在继续增大,甚至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This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examines the way social presence was created through original posts and comments in a Facebook group for an undergraduate writing course. The author adapted a well-known coding template and examined how course members—one instructor, tw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wenty-two students--used language and image to generate social presence. Language is categorized by purpose, and each category is a social presence indicator. The results show which social presence indicators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by course members and that social presence is higher when certain social presence indicators are utilized. Since existing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ocial pres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urse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faculty seeking to increase social presence in their classes. This is a case stud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bu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to further explore how language and image are used to generate social presence in Facebook.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会服务伦理是指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所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受社会运转模式转换的影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面临着一些冲突性难题,主要表现在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英雄救赎与自我发展、学术自由与政治均衡、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之间。为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消解这些冲突,如尊重其超越性存在,秉承其真诚性原则,明晰其权责配置,引发其文化性自觉等。  相似文献   

12.
在现阶段,进一步提高社会道德文明,需要不断地加强道德建设,但重在法制建设。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许多规则,人们还不完全熟悉和适应,有些道德行为失范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而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二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在转型期调节这些复杂社会关系时,道德调节力度不够、过程缓慢,一些本该由法律调节的,仍然由道德调节,人为扩大道德调节范围,致使道德文明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同步。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文明重在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社会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网络差异小、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初始位置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对贫困女性的反贫困治理需从三方面着手,即:提高贫困女性的社会地位;扩大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社会观念的形成与存在受到社会影响和个人建构这两个维度的作用。由此出发,个人基于生理/生物差异的性别心理—行为、性别关系、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社会针对性别的影响和个人针对性别的建构这双重作用力形塑的结果。在今天,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两分固化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自我重构和改建、社会重构与改建这两方面入手,开创一种新型的社会性别心理,促进社会性别心理从矛盾、冲突走向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优势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上.二者有着不同的假设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本质的理解不同,由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保险法所确立的权利保障体系的制度理性基础出发,结合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用经济理性的分析方法来探究社会保险的法律制度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发现,诸如社会保险账户的建立、社会保险费及其征缴比例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等都还存在着许多尚需改良的地方。而以劳动力的非商品化程度为标准来度量政府干预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张力,将是社会保险实效的最佳评判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后喻文化时代即老年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社会才能进步,以创新和反从众为价值取向的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有赖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进步、以信息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的出现、青年群体现代性的发展及较高的网络素质等社会条件。后喻文化时代带来社会意识中的“年轻崇拜”;青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文化反哺能力增强;知识和改革创新的价值受到普遍重视,年轻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文化学术领域及家庭中的“尊长”含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人类交换生存特征的活动延伸必然是交换活动,交换活动的社会联系必然是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关系即社会的本质。社会交换关系是交换范围与交换秩序的有机统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交换范围的扩大与交换秩序的滞后,表现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就是社会交换关系的逻辑发展史,即在选择能力必然发展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下,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与交换秩序不断规范、跟进的历史。商品交换是人类交换本质和社会交换关系本质的基本体现,商品交换中的一切龌龊,都不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本身的问题,而是交换秩序滞后的问题。社会科学,实质就是关于社会交换秩序的学说,它通过研究和探讨,不断规范社会交换秩序,适应交换范围的扩大,适应选择能力的发展,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蝎状况,有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合肥和芜湖两个城市的一百名专职社工的职业耗竭状况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合、芜社会工作者出现中等程度的职业耗竭状况;同事朋友支持、工作环境和社区归属感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发挥社会工作者主现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等方式,改善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现状,防止职业耗竭状况的恶化,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社区、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