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教学过程一般如下:先通过实验:当m保持一定时,得到a∝F;当F保持一定时,得到a∝m~(-1),由这  相似文献   

2.
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质点在合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如何变化的问题.在大学物理教程和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是以实验为基础总结出的实验结论,对研究力和运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在高中教材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单位为主线得出结论a∝Fm或F∝ma,而在具体的做题当中都是以F∝ma的形式出现,不写成a∝F m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本文结合大学物理教程和高中物理教材做一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3.
上完山东科学出版社出版<物理1>(必修)P107"牛顿第二定律"后,一个学生问:"老师,教材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得出'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即F1/a1=F2/a2=F3/a3=……或a∝F;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得出a∝F和a ∝1/M规律的实验方案主要是用打点计时器、斜面板、小车等器材定量地测a.实验既难又繁,例如:需要对10条以上的打点纸带进行测量和运算.改为双层轨道或双车方案,实验也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得出a ∝F和a ∝1/M规律的实验方案主要是用打点计时器、斜面板、小车等器材定量地测a。实验既难又繁,例如:需要对10条以上的打点纸带进行测量和运算。改为双层轨道或双车方案,实验也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的“定律”,一般是在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和理想化的加工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实验概括总结出的几个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着的变化规律 .物理学的“定理”,一般是在物理学“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推导论证得出的结论 .在经典力学中 ,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之间是什么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是一条实验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物体在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 ,使其速度发生变化 ,因而动量也相应发生改变 .若把加速度定义式 a=(vt- v0 ) /t代入 F=ma,得到 F= m(vt- v0 ) /t=(pt- p0 ) /t=Δp/t.所以牛顿第二…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许多学生提出:“从即时功率的表达式P=Fv得到结论:牵引力变小,速度会变大。这不是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矛盾了吗?因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a,当F增大了,汽车的加速度变大,那么速度必然会增加而不是减小。两者不是矛盾吗?”这个疑难问题,在高中学生中如何讲清楚? 答:从P=Fv这个关系式得出:当汽车功率一定时,它的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这个结论已被实践所证明。在汽车发出额定功  相似文献   

8.
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其应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热点.为了深刻理解定律本质,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动力学问题,必须认清下列几个问题.1 矢量性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是矢量式,它不仅反映了加速度a与合外力F合的大小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方向关系,即a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受到的F合方向一致,当F合的方向变化时,a的方向同时变化.2 瞬时性F合与a瞬时对应,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当F合突变时a随之突变.例1 一条轻弹簧和一根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的小球,平衡时细线AB呈水平,弹簧与竖直方向成θ角,见上图.…  相似文献   

9.
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 ,通常是在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采用整体法 ,如果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 ,则采用隔离法 ,笔者对牛顿第二定律作分析 ,导出其拓展公式 ,运用该拓展公式 ,则不论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体法求解 .1 .拓展公式的推导设有两个质量为m1 、m2 的物体 ,分别受到外力F1 、F2 的作用 ,相互间的作用力为F2 1 和F1 2 ,加速度为a1 、a2 ,则 :对m1 有F1 +F2 1 =m1 a1 对m2 有F2 +F1 2 =m2 a2∴F1 +F2 +F1 2 +F2 1 =m1 a1 +m2 a2式中F1 +F2 是两物体所受外力的矢量和 ,记为 ∑F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  相似文献   

10.
物理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我说的“较好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是指:一是懂得一些高等数学的基础,如微分、积分、微分方程等;二是能全面懂得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与物理学科关系密切的内容就应达到熟练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课本上是这样推导的“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身上面的力成正比” a∝F……(1)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a∝1/m……(2)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下述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写成公式就是  相似文献   

11.
牛顿第二定律F =ma ,适用于单个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利用该式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质点组成的系统动力学问题时 ,需要采用隔离法 ,使之转化为单个质点问题 ,这就必然要涉及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 ,并且所列方程的数目较多 ,求解过程较复杂 .若利用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可以避开系统内力的分析讨论 ,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洁、明了 .1 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题 :质量分别为m1、m2的木块与木板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现用水平恒力F向右拉 ,使得木块与木板分别以加速度a1、a2 运动 .如果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为Ff,试确定m1、m2 的加速…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在整个物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深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能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中,F、a和m必须是针对同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及其质量,F是决定a的大小和方向的外因,m是决定a大小的内因.由于F与a的因果性,所以只能说a与F成正比,而不能说F与a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一个物体 ,质量是 2kg ,受到互成 1 2 0°角的两个力F1和F2 的作用 ,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 1 0N ,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下面是笔者与学生对此例题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实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写出答案 .a =F合m =1 02 m/s2 =5m/s2 .但有的学生紧锁眉头 ,在底下窃窃私语 :F1、F2 方向怎么样 ?这时我觉得让学生讨论的机会到了 ,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 .生 :F1、F2 方向怎么样 ?生 :…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不仅对单个质点适用,对质点组或几个质点的组合体也适用.即使质点组中各质点的加速度不相等,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对质点组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合=m1a1+m2a2+m3a3+…+mnan此式也称作系统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15.
中学物理课《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用实验得出对质量相等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和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可见,作好这两个实验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利用教材图5-4“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把夹子放开让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把夹子又关上,让两小车同时停下来,即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即:t1=t2,利用:s1=12a1t21,s2=12a2t22得:ss12=aa21用比较相同时间内两小车运动的位移来求两小车加速度之…  相似文献   

16.
一、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 ,做好该演示实验是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关键 .现行高一物理 (必修 )教材中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 ,是用铁夹控制小车的运动和停止 ,该装置看起来简单 ,但不易成功 ,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夹子松开时 ,不能同时释放两小车 .②小车运动容易偏离原来的方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 ,可作如下改进 .1.实验装置图 (如图 1)  ①两块J2 14 5型演示斜面板 (双轨道的长斜面 ) :长 12 0cm、宽10cm ,底板装有四个调节螺栓 ,用来调节斜面板 .②定滑轮两个 :固定在斜面板的一端 .③海绵两…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级中学物理课本第一册(必修本,人教版)第三章讲到“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时,给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原始表达式F=(mυ_1-mυ_0)/t并分析道:“如果一个物体的动量变化是一定的,那么它受力作用时间越短,这个力就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长,这个力就越小.”为直观生动地验证这个说法,许多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设系统内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它们受到的外力分别为F1、F2,m2对m1及m1对m2的作用力分别为F21和F12,两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或错误,有的在利用图象进行数据处理时从图象直接反映出来,像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玻—马定律实验;有的可利用图象来分析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像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对于前者,由图象分析引起误差及错误的原因;对于后者则分析偏差的正负,现分别说明如下: 1 关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1)保持物体质量不变,验证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画出的a—F图线,有如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a跟合外力F和质量m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应用该定律时,应抓住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