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进步代表人物。第斯多惠一生共写了15本教科书和9本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南,共印了120版。有些教科书被译成了波兰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和其他文字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1,(5):14-17
一、德国科学研究的沿革德国科学研究拥有悠久的历史,著名的代表人物有15世纪的约翰内斯·古登堡、18世纪的洪堡兄弟和卡尔·弗利特利希·高斯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是德国科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以及爱因斯坦等等。这些科研先驱不仅为德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首创了科研机构,从事系统的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大批科学家遭到纳粹的迫害,德国的科学研究受到了抑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犹太启蒙运动。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这场运动的中心在德国。19世纪中期后,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向东欧,尤其是俄罗斯。东欧的犹太启蒙运动基本上照搬了德国模式,德国模式不仅本身存在着弊端,而且移植到东欧后,在东欧产生了“排异”,最终走向了衰微。东欧犹太启蒙运动是犹太人“融入”欧洲社会的最后一首挽歌,它的幻灭使更多的犹太人走向了犹太复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姜丽丽 《华章》2007,(8):29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波及到欧美国家.在英、法等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德国国内还处于诸侯割据,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德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这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发生新变化,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就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做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技奖励制度的萌芽 随着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近代科学开始萌芽。在德国,采矿、冶金、印刷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学术的繁荣;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海上探险活动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促进了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迅速发展。到17世纪,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作用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最大特点是把学术知识与技术能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水彩画到当代的趣味性水彩画,光与影一直伴随其间。通过对西方水彩画发展历史的概述和15、16世纪的德国,18、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几个时期在光影处理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水彩艺术大师的作品分析,研究其光影处理技巧在作品中和所在时期创作中的作用,可以探索光影运用发展的意义,感悟水彩画中的光影魅力。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从康德到黑格尔,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了顶峰,德国古典哲学的生存陷入困境。从《费尔巴哈论》一文来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其消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之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与新生。  相似文献   

8.
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中期的德国农民战争前后,农民提出了许多条款,这些条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维护原始的基督教平等思想,拒斥罗马法,维护旧有的公社权利。当时德国的时代特点是:教会日益奢侈和腐化,德国开始全盘采用罗马法,领主不断侵犯农民的公共权利。农民提出的条款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形成了一对悖论,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德国农民战争的发生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几次重要变革为中心,追溯了德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六百多年的演变历程。从中世纪大学建立之初的多层次学位教育,到洪堡改革后19世纪学位教育的单一化和统一化,再到20世纪90年代“博洛尼亚进程”中多层次学位体系的重新建立,德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紧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不断地发生着调整、更新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鉴于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国际学界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化“正常道路”为参照,对德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提出了具有负面认知的“德意志独特道路”观点。而实际上,德国现代化既存在一种欧洲乃至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共振,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呈现一种与时俱进、稳中求进的独特现代化历史逻辑。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德国统治阶级通过开明专制和改革等“上层革命”方式,实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转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通过军事性“上层革命”方式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并且以德意志帝国为平台,在经济、社会、科教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现代化成果;“一战”结束后,德国遭遇西方战胜国的制度性压迫,出现从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的魏玛共和国到仇视西方文明的第三帝国的极端政治摇摆,造成现代化独特道路的短暂脱轨;“二战”之后,联邦德国兼容并蓄,在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化合理因素的同时,回归德国现代化历史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和稳中求进,实现了德国现代化历史逻辑的自信回归。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3,(12)
“ ”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也是由德国数学魏德美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家欧稳莱最先创造的,它的意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横线表示两数相等。有趣的数学符号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德国通过“狂飙突进运动”创造性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并以之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创立、延续的“文明”概念相抗衡,有效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从文化上整合了分裂的日耳曼人,配合了德国经济、政治、军事的崛起,奠定了迄今为止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较全面地对18世纪文化与文明的话语博弈及文化与文明的深层关系作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中国当下有必要借鉴德国18世纪开创文化概念的思路和过程,思考中国如何突破西方主流思想搭建的文明和文化两套话语体系,为当下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以及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路去建构这样的文化观念提供一种历史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维尔纳·西门子发明的自激式发电机和奥托、戴姆勒、狄塞尔等发明的实用的内燃机。它开创了电气时代,首先在德国实现。为什么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刚刚完成民族统一的德国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五个原因: 一、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加强,使德国成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开端的国家创  相似文献   

14.
" "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造的。在横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号:也是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一横表示减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起,鲁迅及其著作逐渐被介绍到德国,鲁迅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德国对鲁迅的认识经历了从革命斗士、文学巨匠到具有哲学观念的思想家的数次转变。如今,在德国,鲁迅更多被看作为具有诗意情怀、政治敏锐度的作家、诗人及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李超平 《中国研究生》2003,(5):22-22,54
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从那时到20世纪初,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取代了德国的位置,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本文将对美国研究生教育进行一番全面透视,期望我国研究生教育能从中获得某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维尔纳·西门子发明的自激式发电机和奥托、戴姆勒、狄塞尔等发明的实用的内燃机。它开创了电气时代,首先在德国实现.为什么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刚刚完成民族统一的德国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五个原因: 一、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加强,使德国成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开端的国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今日教育》2011,(3):29-29
潜心钻研。以卓越的学术造诣搭建中德文化交流桥梁冯亚琳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德国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上。她的专著《德语文学与文化——阐释与思辨》,从德国文学人手,研究了德国文化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衍变历程。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德国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英 《教育导刊》2005,(2):46-4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发起了绿色运动和环保运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兼顾“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社会市场经济”。德国之所以有效地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教育体制的完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德国环境教育状况(一)学校环境教育德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针对60~70年代的水污染、70~80年代核废料处理、90年代的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德国的环境教育有不同的重点。90年代初期,环境教育的内…  相似文献   

20.
对德国教师教育的思考——德国教师教育考察见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下半叶各主要工业国家工业总产值由高到低排名是:60年代:英、法、美、德;70年代;英、美、法、德;80年代:英、美、德、法;90年代:美、德、英、法。从中可看出,德国从19世纪下半叶经济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曾处于崩溃的边缘,1946年工业总产值只有战前最高水平的22.6%,到了1950年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且长期持续地发展并跃居世界工业国的前列。德国人认为,德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振兴(19世纪下半叶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均归功于教育为各领域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洪堡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