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了亚洲气候,也改变了中国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与大气圈六大圈层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图1),是引起所有改变的驱动器。青藏高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水塔”,造福亚洲人民;同时也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类生存。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以后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聚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1958~2004年海温指数与1951~2004年青藏高原累积雪深资料,分析了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间存在的可能关系。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青藏高原多雪(少雪);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4A低),青藏高原少雪(多雪)。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的价值和顺应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地区运动与健康资源的开发、研究、管理水平较低,与推进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任务存在一定差距;从战略角度分析,通过建立以“大健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可以有效集中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载体优势,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中心和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提高我国高原运动与健康康养领域研发能力,为推进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筹建过程,分析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定位,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从野外观测和支撑平台建设起步,形成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相关研究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从河南郑州到青海三江源的直线距离约为1800公里,从三江源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直线距离约为6000公里。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也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丹麦一家工厂多排放一公斤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使青藏高原的冰川多消融一立方米,就有可能影响到郑州某个家庭的用水。三江源的答案不在三江源。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话题,也是摆在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高原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发展。文章从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及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描述了目前青藏高原放牧草地的研究现状,同时对青藏高原草地群落研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姚檀栋是"冰人",因为他热爱冰川、热爱冰的世界;但姚檀栋又是温暖的"冰人",因为他有一颗为事业燃烧的心。过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一直关心的事。"研究冰川变化,青藏高原是理想之地。"也许是带领团队进行几十次科考活动,抑或是100多次踏上高寒缺氧、神秘壮美的青藏高原,谈起"冰川""青藏高原"这些打过4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祝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言 )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 50年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的 50年。它也是代表我国青藏高原上科学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 50年。它是 5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中一项值得称赞的科学实践。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多 50年 ,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去 ,我们为自己的历史和青藏高原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为与祖国更接近了而感到温暖、自豪与骄傲。我们把参加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3.
牦牛是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特有牛种,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我国牦牛有1300余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青海省又是第一牦牛大省,有牦牛500多万头,约占牦牛总数的37.7%。牦牛业的发展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藏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古高度是约束青藏高原隆升模式最重要的独立变量。传统观点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低海拔的状态,于新近纪时期约3 Ma才开始整体逐渐隆升形成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块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隆升,甚至同一块体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高差,并且其主体隆升时间比传统认识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完成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察工作后,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要求,从1981年起将要把考察研究的重点转向横断山地区。 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境内最高的贡嘎山海拔可达7590米,最低的河谷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筹建青藏高原研究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面积 2 5 0万平方公里 ,海拔在 4 0 0 0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之称 ,又被称做“中华水塔”、世界“第三极”等。青藏高原的演化与中国台阶式三大地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红土、黄土的形成和演化、亚洲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等都有密切关系 ,它又是亚洲季风的“起搏器”和“调节器” ,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与地球南、北极一样 ,青藏高原的演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 ,中国科学院根据知识创新工程总体战略部署 ,着手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1 建所的意义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百余年间 ,主要来自西方的科学家、探险家 ,对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密切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并参考诸多关于冻土的文献资料,从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冻土及防治措施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9.
《华夏星火》2008,(7):28-32
访谈摘要青海旅游资源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包括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我们一省之内有三区,这在全国不多,青海就是这三区的交汇处,像青藏高原区,就有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叫三江源就在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20.
青藏多宽谷,高原多湖泊,青藏高原多故事。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出现了一次快速而剧烈的碰撞,可以说青藏高原及一系列的山脉就是这次碰撞的产物,这些由于大陆挤压而抬高至不同高度的地面,在其后的数千万年间各自展现着不同风貌,也由此孕育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黄河更承托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灿烂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