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学习》2006,(7):1-1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也叫“开科取士”。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选进士。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4,(4):58-61
明代鼎甲进士历经科考、乡试、会试等高淘汰率考试的选拔后,在殿试的排名中却间或受其姓名、相貌、帝梦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名次发生意外的改变。三鼎甲排名的偶然性是由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所决定。这种现象为助长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迷信之风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我国人事制度出现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制度化、经常化,国家在官吏的管理上,越来越重视考试的作用,将它作为国家甄别录用官吏的手段,逐渐扩大职官考试对象与范围,严格考试规章.职业技术考试也在发展.明代的职官考试,择优选择了大批人才,充实到各级政权机构中来,改善了吏治,加强了行政管理,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考试的国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当时叫做“开科取士”。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状元750位.进士11万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复杂完善,了解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形式,其整体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析辟科举取士制度的衰亡教训,古为今用,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7.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8.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9.
科举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略说吴万刚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担任官职的一种制度。田朝“扬帝始建进士科”(《通典》),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这一制度的创建,在选拔官吏方面,无疑是个巨大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小问号:昨天我们又考试了,为什么总要考试?国学小达人:考试既可以检测学习情况,又可以选拔人才!古代的考试形式是科举。科举就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小问号:哦,原来考试是自古有之啊!那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科举的?国学小达人:605年隋(suí)炀(yáng)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相似文献   

11.
定西市明清两代考中进士的人数位居全省前列,这与当地书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关系。如以进士作为衡量人才的一般标准,进士的数量可以普遍地说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人才情况。作为官办教育的补充,明清两代现定西市辖区的书院建设有相当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兴盛的状况,书院屡毁屡建,规模和数量有增无减,生生不息的文脉,一直使这一地域的文化教育特别昌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具有1300年的历史,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面社会问题,最终积重难返并导致自身的覆灭。美国高利害测验项目是联邦政府近十年来为了推行教育问责制度而在全国推广的州级统考和高中毕业考试,在取得一定正面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高利害测验在美国的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其长期影响尚未可知,但目前的一些弊端与科举流弊具有高度相似性。了解科举的负面效果对预见美国高利害测验未来可能产生的危害具有借鉴意义,便于美国政府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元白风情诗产生原因及其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熟和文人政治基本确立时代的典型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情诗既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以其典型意义生动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情爱心理,因而具有了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的废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直到1905年最终废除的过程。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不但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进程和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男子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中国女性逐渐获得了享受国民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是封建制度下文化教育被垄断的解禁,也是男女教育平等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性,以及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构建民族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和探索。并结合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走向终结的历史,对今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启示和借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蒙古人入侵并灭亡南宋,对江南地区的儒士群体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制度废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元政府拉拢儒士、稳定江南统治的影响,儒士群体出任学官,逐步形成学官群体,对元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