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东芳: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是给人以美感,并使之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所谓"音乐氛围"通俗地说,就是音乐气氛.良好的音乐氛同应该是愉快的、活跃的、轻松的.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徐诗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徐氏早已"云游"而去,但他的诗魂永不灭,形式美、音乐芙、意境美三者统一,构成了他的诗歌艺术观。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原因,认为它是德国艺术家内在的"表现"诉求与19世纪现代艺术成果的新结合。它之所以在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既产生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同时还有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4.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该延伸到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能否辨别出等.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具有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电影音乐是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荧屏乐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人音版)第13册第6单元中的一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美国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具体表现在: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情感;培育情感的途径即通过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情感的最高形式是审美体验,学生通过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洞察生命的深层意义,最终提高并丰富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审美音乐教育的情感核心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音乐为了每个孩子"到下半叶"音乐为了人类的情感"的转变,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音乐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到:音乐课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培养终身热爱欣赏音乐的人。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也是表现音乐的基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歌喉去展示表现音乐,但是我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孩子都有一双正常的耳朵,能欣赏音乐。教会孩子欣赏音乐,应该比教会孩子唱几首歌更重  相似文献   

8.
谢文麟 《时代教育》2009,(9):171-17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具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去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就自己教学的经验出发,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入手,探讨在加强学生音乐记忆能力、视谱听唱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音乐走进20世纪崛起并普及的电视这一年轻的视听艺术中时,"电视音乐"诞生了。电视把世界的起居室全变成了观众厅,电视不但传播音乐,还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样式。  相似文献   

10.
德彪西,法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印象艺术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中,德彪西运用不同于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的创作手法。创新性的脱离传统音乐特征,用新的音乐和声、语言及表现功能去建立新的音乐本质。并重新定义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与逻辑,重新梳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本文以的彪西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月光》为例,从分析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声关系、形式内容等方面,对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突破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1.
高雨佳 《考试周刊》2013,(80):17-18
浪漫主义是19世纪风靡于西方的文艺思潮。这种思潮影响到音乐表演艺术,即产生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表演艺术观.强调艺术应以个人主观体验为核心,着重情感的表现.反对一切刻板的、保守的美学观念。对艺术的表现方式予以大胆突破.突出文艺作品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在艺术上追求自由、幻想与夸张,不崇尚理性。  相似文献   

12.
张红 《成才之路》2013,(23):62-62
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音乐教学应该有别于其它学科。在当前国家教委提出大力发展美育,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的良机下。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在钢琴演奏中,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是弹奏技能培养的结果,让弹奏者真正做到用琴声去表现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钢琴作品流派纷呈,多元多极,是二十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发展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世纪的琴音乐像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潮流派迭出的影响,展现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纷繁复杂、独特元的特征.这些流派此起彼伏,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既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和创新. 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对民族音乐再认识,再创作的过程,即用钢琴音乐表现民族精神、情感、文化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作道路不断拓宽的过程.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并不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文化的排外主义,而强调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使钢琴艺术融干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增添新的审美品质和新的艺术生命力,进而形成具有民族神的钢琴音乐,为全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原创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艺术家们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原创歌剧不但在数量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在艺术成就上也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歌剧在题材、体裁、音乐素材与艺术手段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前几个世纪的音乐,20世纪的音乐变化是空前剧烈的,常使人感到意外和惊讶:出现了表现自然科学或抽象概念的作品,如:《电离》、《圆圈三角四个正方形》,和描写非人间的幻想世界作品等,如:《神秘的宇宙》、《月亮上的银苹果》,还有的作品内容抽象,缺乏感情表现,不知所云。20世纪新音乐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10、1920年代。20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继续盛行,瓦格纳、马勒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影响还很大;法国出现了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音乐;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20年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是一扇认识世界的独特窗口.因为它不仅仅是"音高、音色、节奏、结构",它还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关注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色、韵、情",更好地去表现、去创造,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是笔者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印象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众多风格流派中的一种,是连接19世纪音乐和20世纪音乐的桥梁.它的产生深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代表人物德彪西反对传统观念对音乐表现的束缚,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节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手段,寻求完美、理想的音乐色彩.其代表作<月光>从上述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总之,印象主义音乐注重音色表现,主要通过自由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多种手段表现音色,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以表达对客观事物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  相似文献   

19.
德彪西,是站在漫长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并起到了纽带性作用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强调了一个客观的"标题性"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的《月光》在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处理的分析,论述其有关的风格与特点,加深读者对印象派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音乐剧是形成于20世纪的一门新兴的舞台艺术,贴近生活,雅俗共赏.音乐剧将音乐、舞蹈、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儿童音乐剧表演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以音乐剧为依托的表演类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丰富的人物角色和社会角色,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受到艺术教育. 设立课程目标体系 小学儿童音乐剧表演综合实践课程在二至六年开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我们制订了有主题、有层次、递进的课程知识体系.根据各年级学习的侧重点,制定了"我是小演员""合作演绎精彩""打造我们的音乐剧""我的舞台我做主"等年级主题,围绕音乐表现能力、形体表现能力、台词表现能力逐层设计教学目标,以音乐剧的形式组织教学和学期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