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如果这个转变太快,太突然,儿童就会在思想情感上和行为习惯上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设置学习准备期,让儿童能在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之间有个逐步适应的过渡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准备期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要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问题,往往造成儿童学习积极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等情况。对此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李艳 《贵州教育》2023,(13):46-48
小学新生入学后会发现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大差异,小学入学适应性问题随之加剧。教师要通过创建学习环境、培养专注力,融入游戏化教学方式等措施,帮助儿童适应幼儿园活动到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变,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解决儿童入学适应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谈幼儿分享阅读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享阅读,主要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本文通过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丰富多彩的引入、多样的反复阅读,迁移相关生活经验,搭建家庭阅读平台等方面来阐述5—6岁幼儿分享和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吴丽钦 《亚太教育》2023,(14):13-15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围绕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衔接做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社会生活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基于此,通过结合五大领域教学、围绕儿童绘本阅读、开展社会生活实践等措施,实现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有能力,有自信,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符合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尽管幼小衔接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幼儿园和小学缺乏合作意识,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是培养心理素质、奠定人格基础的关键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注重“幼小衔接”,抓好学习适应;培养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个体社会化。一、注重“幼小衔接”,抓好学习适应儿童进入小学是他们生活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真正的学校生活,从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这就要求他们坐下来认真听讲、独立完  相似文献   

8.
1990~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原国家教委联合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认为,儿童上小学后语言学习存在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读写困难方面。该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幼儿人小学后从口语活动学习形式一下子转为阅读活动学习形式,缺乏有机过渡,坡度太大,因而解决这个“坡度”问题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有研究表明,当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时,依旧保持教育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Peters,1999,2000)。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往往普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刘焱,1999)。  相似文献   

10.
幼小衔接不仅关系着学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况,也是幼儿园后期教育的重点,而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关注过渡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探究实践活动加强幼小衔接教育引导工作,用具体而有操作性的策略帮助儿童从思想上、行为上逐步形成小学学习、生活习惯。将结合幼儿园和小学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介绍幼小衔接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为引导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的生活和节奏,教师及家长应重视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从而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与长远发展。本文从幼儿图画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分析当前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助教师做好幼小衔接,进而为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林晖燕 《福建教育》2022,(16):20-22
<正>为有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与小学应协同合作,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特殊性的基础上积极双向衔接。我们可以把幼小衔接看作一项接力,幼儿园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也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向幼儿园靠拢。这项接力应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基于幼儿实际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等方面,为儿童搭建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正>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的转变,幼儿园应为儿童做好入学身心准备,让儿童身心愉悦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我们通过自己编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身心适应调查问卷》,对我园2021年大班毕业的213名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并深入小学观察、访谈,了解这些儿童入学身心适应情况。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对照教育部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身心适应的发展目标及具体表现,分析这些儿童入学时身心准备的状况,进一步思考幼儿园入学身心准备教育如何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杨明慧 《天津教育》2023,(31):180-182
<正>儿童从幼儿园踏入小学后,生活作息、学习内容与知识量、学习形式、周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让孩子们在身心、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难以适应,因此,人们开始正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脱离这一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上的断层与接口难题,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式教研应时而生。长泰三幼与长泰二小由于地理位置相邻与招生片区一致等原因,长期以来协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联合教研之路也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的背景(一)实践背景1990~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原国家教委联合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认为,儿童上小学后语言学习存在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读写困难方面。该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入小学后从口语活动学习形式一下子转为阅读活动学习形式,缺乏有机过渡,坡度太大,因而解决这个“坡度”问题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而产生寻找培养幼儿前…  相似文献   

16.
孩子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父母们欣喜之余也常免不了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能否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的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既是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又是生活的一次重要转折。生活节奏、学习环境都与在幼儿园有着明显差异,儿童在生理、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较快地、顺利地适应小学  相似文献   

17.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适应新的环境要有一个过程。在幼儿园他们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进入了小学就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这种转变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转折。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就要从低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教育。因此,在一年级字词教学中贯彻教改精神采用愉快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字词效果是好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幼小衔接"的特殊转折时期,如何使儿童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需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学科学习的启蒙教育,以及与终身教育的家庭教育相衔接,才能确保新生及早、顺利地融入小学学校生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颖贤 《教育》2024,(6):123-125
<正>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上的承续和连接,它指向从幼儿园跨入小学开始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幼升小学生主体来讲,这个时期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无论是生理、心理,抑或是行为习惯、学习内容等皆会有明显转变,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对儿童成长十分重要。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幼儿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律的层面规定: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西来西小学在进行教育整体改革中,把开展幼小衔接实验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实验的目的是要减缓学龄前期与学龄初期之间的坡度,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使初入学儿童尽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做到既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学得生动活泼,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一、注意早期渗透。早期滲透是减缓坡度的关键,有利于排除幼儿入学紧张心理,增强入学后的适应能力。通过与幼儿园挂勾和自办学前班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伺的联系来实现早期渗透。具体做法:组织挂勾幼儿园的大班儿童在教养员的带领下常到小学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