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吕进 《红领巾》2004,(3):78-80,93
中国现代诗学面临两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当前诗歌精神重建的中心,是对于诗歌与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提升自由诗、完善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是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两个前沿问题关系到新诗的兴衰,甚至关系到新诗的生死存亡,现代诗学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诗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关于诗体的理论,其二是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论。前者阐释了自由诗与格律诗、歌谣与朗诵诗、短诗与长诗等问题,后者论述了新诗要反映现实人生,要表现情感、感觉、哲理,要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等问题。在具体阐释这些问题时,较好地结合了历史和时代的特点,具有“集成”性和辩证性。它对新诗及现代诗论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白话和自由体为标志的汉语现代诗,同以格律为定制,在文学史上被以“近体诗”指称的中国古典诗歌,究竟有没有文学类型学上的同一性,即两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种文体性能,这是解决新诗创作继承与借鉴问题的关键。如果现代,白话诗与古代格律诗果真在文学体性上一致,也就是两者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1.
“动态诗学”与“现代汉诗”——再谈“新诗标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先脱“古典”之身而成幽灵,再得“现代”之体而寻典律——“现代汉诗”的确立,为新诗的诗体建设,提供了可能的平台。只有先行将有关“新诗”之“新”的言说,适时导入“现代汉诗”之“现代”的言说,并重新梳理“新”与“动”以及“自由”的正负价值在性之后,有关“如何新才好”亦即“新诗标准问题”的讨论,才不至于再次成为一本说不清还得说的糊涂账。论文依据这一思路,在对从“新诗”到“现代汉诗”的诗学嬗变的梳理基础上,提出“动态诗学”的理念,进而提交“诗美三层次”、“诗性与非诗”、“汉诗语言的‘守常求变”’及诗歌本质的“四象”原则等诗歌标准观念。  相似文献   

12.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纯诗体是指20年代到30年代在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式,是中国纯诗运动的成果。纯诗体受西方现代唯美主义文化的影响,认为诗歌的本质是美,诗歌是超功利的;在创作上注重形式与技巧,并和本土的艺术观念加以调和,形成了纯诗体的内外兼美的艺术品质。在诗歌的节奏上,纯诗体注重诗歌的节奏美;在表达技巧上,纯诗体讲究语言的"音"、"色"等元素的表现能力;在意象的组织上,纯诗体主张一种特别的逻辑"诗的思维术"、"诗的逻辑学"。纯诗体对现代诗体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承受的“非诗”的负载实在太多。文艺理论上的各式各样的“论”,各式各样的“主义”,使诗歌疲于应付这些需要,弄得六神无主,至于诗的本体特征究竟是什么,反倒无关重要了。新时期诗歌领域,追赶“主义”新潮,吃了苦头,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困扰文学创作的,还有个“文化”问题。渗透在诗歌中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超越于狭隘地表文化的大文化,是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一种深层次的意蕴。如果把地域文化的表面现象,放到作品中去展览,使艺术创作混同于考古学与民俗学,反倒是破坏了文化,没有文化了。  相似文献   

17.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由粗劣的语言到艺术的语言的转折性标志。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在当时就具有形式美建构上的现代性意义。徐志摩对新诗发展理论的探索、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尝试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志摩的诗创作是对"五四"新诗和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发展,并使之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胡怀琛的现代小诗研究,较同时期其他人的研究更为系统更为全面。他关于现代小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渊源、以及现代小诗与传统诗词互换的观念,曾在当时新旧文学阵营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引起较大争议。今天,当“五四”文学革命的硝烟消散殆尽,当我们力图从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便会发现其现代小诗研究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相互激荡,使新诗在审美形态、诗歌本体、诗情原素、抒情策略和诗语符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化发展,与世界诗歌接近,逐步实现现代化,是这一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